2025-06-24 10:15:45
在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則村,一場“三變”改革讓4200畝土地重煥生機。通過整合流轉碎片化耕地,這里打造出“一村一田”的規模化發展格局,不僅讓土地資源高效盤活,更激發了村民創新創業活力,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徐徐展開。
循環農業蹚出共富路。
在80后黨員示范戶雷升富的家庭農場里,百余頭生豬膘肥體壯。憑借多年科學養殖經驗,他創新推出“玉米換豬崽”模式:村民用自家種植的玉米可兌換優質豬崽,農場產生的有機糞肥則反哺農田改良土壤,形成“種植-養殖-肥田”的綠色循環鏈。“豬崽有良種保障,玉米有穩定銷路,糞肥還能降低種植成本。”雷升富的生態農業經,不僅讓自家豬肉成為市場“搶手貨”,更帶動20余戶村民通過“以糧換畜”實現年均增收超萬元,探索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新路徑。
機械化耕作按下增效鍵。
土地連片整合后,機械化作業成為田間主角。村民王建兵帶領的農機服務隊,為全村提供耕、種、管、收全程托管服務。春耕時節,大馬力拖拉機單日可完成200畝土地翻耕;秋收季,聯合收割機日均作業量達80畝,效率較傳統耕作提升5倍以上。“以前找機器跑斷腿,現在地頭下單‘鐵牛’到。”作為村黨支部重點培養的致富能手,王建兵的12臺套農機具不僅破解了種植戶“用工難”問題,更通過規模化作業將畝均種植成本降低150元。目前,全村90%以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糧食畝產同比增長12%,“鐵牛”成為穩產增收的強力引擎。
宜居鄉村溫暖觸手可及。
夏日的白城則村,青瓦白墻的農舍錯落有致,太陽能路燈照亮整潔巷道。最讓村民稱道的是全覆蓋實施的“太陽能+空氣源”取暖工程。通過加裝外墻保溫層、配備清潔能源設備,全村120戶常住農戶徹底告別煙熏火燎的傳統取暖方式,年均節省取暖費用超2000元,更從根本上消除了燃煤中毒隱患。“冬天屋里恒溫20℃,做飯熱水全不愁。”村民張耀娥指著屋頂的光伏板介紹,這套系統不僅能滿足日常用能,多余電能還可并入電網增收。隨著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村道綠化、污水管網等配套工程相繼落地,村莊“顏值”與“氣質”雙提升,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從土地整合到產業創新,從生產增效到生活提質,白城則村的蛻變印證著改革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當黨組織引領力轉化為發展驅動力,當資源優勢激活為產業勝勢,這片希望的田野正孕育著更富足的未來——村民的好日子,就在這土地上的“化學反應”與民生里的“溫暖升級”中,節節攀升,步步生花。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符金壯 通訊員 白凌燕 師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