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1 11:23:46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加強陜西省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積極響應陜西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關于舉辦“2025年陜西省科技活動周”的號召,并落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相關工作部署,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于2025年5月24~5月30日舉辦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綠色低碳生態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訓”活動。
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和崗位專家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以氫烷發酵與菌肥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土壤鈍化修復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農業遙感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有機物料還田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高效施肥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裝備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高堡膜技術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高質量發展等為主題,為全省各市縣農業管理部門及廣大農民朋友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前沿性與實用性的科技培訓課程。活動吸引了陜西省重點縣農業管理部門、實施單位相關同志及廣大農民朋友的踴躍參與。據統計,整個活動期間,系列講座視頻累計播放量突破57.88萬次,獲得了廣泛關注與高度評價。
5月24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邱凌教授率先開講主題報告《氫烷發酵與菌肥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截至活動結束播放量已達11.32萬次。邱凌教授系統闡釋了厭氧氫烷-菌肥聯產資源化轉化技術,同步產出綠色清潔能源(氫氣、甲烷)與高價值肥料(液體菌肥、固體菌肥)。他重點解析了炭基厭氧菌肥富含氮磷鉀、維生素、有機酸、氨基酸、植物激素等成分,對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抗逆性的獨特優勢,并深入講解了鐵炭微生物聚合體強化厭氧氫烷發酵、農林生物質快速熱解、優勢菌劑高溫堆肥等高效轉化核心技術。同時,邱教授結合實例展示了應用成效:炭基腐殖酸復合固體菌肥在蘋果、高山脆紅李及小麥種植中提質增產效果顯著;鈣基氨基酸復合液體菌肥有效提升果蔬品質與產量;抑菌治腐型木焦油防腐劑高值利用技術有效防治果樹腐爛病。整場報告為推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系統性的技術方案。
5月25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耿增超教授團隊主講的《土壤鈍化修復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報告廣受關注,截至發稿日播放量達6.86萬次。報告系統介紹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以陜西省勉縣農田鎘污染為例)及三大治理途徑:改變重金屬賦存狀態、從土壤中去除重金屬、利用防滲材料隔離污染區。團隊重點推介了具有成本低、操作簡、見效快、易推廣優勢的原位鈍化修復技術,強調其在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報告詳細講授了磁化膨潤土修飾水稻秸稈生物炭鈍化Cd、磷改性蘋果枝條生物炭鈍化鎘、磷改性生物炭修復鎘-鉛復合污染土壤等核心技術,并大力倡導應用“土壤調理劑+作物品種篩選+農藝調控+葉面阻控”聯合修復技術。該技術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屬活性,改良污染土壤實現安全利用,提升土壤質量,減少重金屬向作物遷移風險;同時顯著提升農產品品質與產量,實現增產增收,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
5月26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團隊張青峰教授主講的《農業遙感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報告反響熱烈,截至發稿日播放量達9.4萬次。報告立足國家推動空間科學、技術與應用全面發展的戰略背景,梳理了中國農業從傳統、設施向數字、精準及智慧農業演進的歷程,并強調發展智慧農業對減少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張教授系統闡述了智慧農業遙感技術“五高一全”(高覆蓋、高空間/時間/光譜/立體分辨率、全天候時空協調)的核心優勢及其通過衛星、無人機、傳感器實現智能化農業資源監測與生產管理的功能,涵蓋作物物候/養分/病蟲害監測、土壤墑情分布、作物識別與面積提取、大范圍長勢監測與估產等關鍵領域。報告重點聚焦遙感技術如何賦能綠色低碳農業:支撐精準管理以優化資源利用;助力碳匯監測與生態保護;服務可再生能源規劃;優化土地利用以降低碳排放;提升災害響應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
5月27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團隊張育林副教授主講的《有機物料還田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報告受到廣泛關注,截至發稿日累計播放量已達7.45萬次。報告著重強調土壤有機質持續供給植物養分、顯著提升養分生物有效性、促進形成穩定團粒結構、大幅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與緩沖性能、并強力驅動微生物群落活性與土壤物質循環轉化。張教授重點推介了其團隊研發的創新技術模式——有機物料高量深施土壤復合培肥。該模式短期內可高效消納大量田間堆存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快速實現資源化利用且不影響當季作物正常生長;長期而言,通過深層次碳固存,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碳庫儲量、全面提升基礎地力、有效改良深層土壤結構、增厚肥沃有效耕作層并均衡補充土壤養分庫容,從而大幅減少化肥依賴與投入成本、顯著降低氮磷淋失等環境污染風險,最終達成“一次深改、長期受益”的土壤可持續改良目標。
5月28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范利超教授主講的《高效施肥技術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報告引發廣泛關注,截至發稿日播放量達7.3萬次。報告開篇強調綠色低碳農業在“雙碳”戰略中的關鍵地位:農業生產既是碳排放源(化肥農藥生產、農機燃油等),又可通過科學土壤管理提升碳匯能力。范教授深入剖析了氮肥施用引發的土壤無機碳庫損失問題,基于施氮對土壤碳酸鹽轉化的影響機制研究,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精準匹配土壤供氮能力與作物需氮規律優化施肥,顯著提升氮肥利用率(尤其針對果園、菜地等過量施氮區域);同步優化肥料結構,推廣硝態氮肥及尿素-硝酸銨混合肥替代傳統銨態氮肥,并配施有機肥或硝化抑制劑,從源頭減少土壤酸化導致的碳損失;在無機碳損失敏感區,優先選用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等高鈣磷肥品種補充鈣離子,協同延緩碳流失。該技術體系為減少農業碳排放、強化土壤固碳提供了可落地的科學路徑,有力支撐農業綠色低碳轉型。
5月29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團隊席新明副教授主講的《現代農業裝備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報告反響熱烈,截至發稿日播放量達8.31萬次。報告系統闡釋了現代農業裝備在提升生產效率、推動綠色環保及促進資源高效利用中的核心作用。重點介紹了自主研發的根莖類中藥材多功能收獲機,通過挖掘鏟-撥送裝置-兩級藥土分離系統-收集箱協同作業,實現板藍根、丹參等藥材的一次性切蔓、振動挖掘、低損分離與集中收集,具備高效低損、多地形適應能力,顯著提升采收效率并降低損傷率。同時講授了獼猴桃沼肥木醋液精準混施裝備,基于生長期差異化濃度配比需求,實現沼液與木醋液的變量精確混合與同步施肥,通過耦合效應增強促生長與病蟲害防治效果,同時減少藥液殘留污染及機具清洗耗水。通過突破傳統采收依賴人工、施肥粗放的瓶頸,以智能化裝備推動農業生產減損增效與生態資源協同優化,為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硬核科技支撐。
5月30日,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團隊曹錫城博士主講了“高堡膜技術促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報告,截止發稿日播放量達7.24萬次。報告揭示地膜覆蓋種植的"雙刃劍"效應:雖具增溫保墑壓草優勢,助推作物增產作用,但傳統PE地膜易破碎殘留,導致耕作層殘膜量超標,形成嚴重白色污染。而殘膜因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難,長期堆積廢棄。針對此難題,團隊創新研發強度高易回收“高堡膜”,依托拉伸流變塑化輸運、多層旋轉剪切復合成型等核心技術,實現三大突破:一是易回收性卓越,人工與機械回收率分別達98%和90%以上;二是再生價值突出,再造粒后力學性能優良,可高值化生產包裝材料;三是農藝優勢顯著,在玉米種植中較普通膜提升地溫、加速發育進程,優化穗長/粒重等指標更加顯著,且對惡性雜草防效更優。該技術以全回收鏈條與增產增效能力,為破解農田白色污染、推動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活動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開展,陜西省府谷縣、黃龍縣、岐山縣、韓城市等區縣農業主管部門同步組織集中學習。通過系統化培訓,有效強化相關業務人員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認知深度,全面提升相關領域專業素養與核心技術掌握能力,為高質量推進農業生態發展管理服務賦能增效。
本次以“2025 年度陜西省科技活動周暨綠色低碳生態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訓活動”為契機,集中展示了創新成果與理念,凝聚了科技工作者力量,厚植了全社會科學素養與創新土壤,為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