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5 00:10:46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齊巨儒
渭北高原,涇水河畔,一座承載著安居夢想與振興希望的村莊正煥發勃勃生機。作為長武縣境內陜西彬長礦區孟村礦業采空區搬遷安置的重點工程,亭口鎮山莊村以226戶、694名村民的幸福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學篤行“千萬工程”寶貴經驗,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探索出一條以科學規劃塑形、以三產融合強基、以三治融合固本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繪就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圖景。
科學規劃塑形:打造三生融合宜居樣板
山莊村的蝶變始于高起點、系統化的規劃引領:
空間規劃“三生融合”:精準對接村情實際,聘請中科院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整體規劃,科學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有機融合的發展格局,著力塑造具有“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獨特魅力的鄉村風貌。
民居賡續文脈鄉愁: 住宅區采用關中民居風格的統規自建模式,前庭后院、二層設計、灰白仿古墻面,既有效延續了傳統農耕文化記憶,又充分滿足了現代生活功能需求。公共服務設施依勢布局,紅白理事廳、幸福院等融入漢唐元素,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底蘊。
功能集成便捷宜居: 堅持“集約節約用地、降低搬遷成本、確保群眾安居”原則,高標準配套水、電、路、綠化、亮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同步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村莊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群眾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優質公共服務,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安居”的鄭重承諾。
環境治理長效常新:通過村廣播、短視頻、展板等多渠道引導衛生習慣養成,定期組織清理“三堆六亂”,創新開展“最美庭院”評選激發內生動力。建立“走出去、看一看”對標學習機制,持續鞏固提升人居環境品質,讓生態宜居的靚麗底色歷久彌新。
山莊村村容村貌
三產融合強基:激活綠色產業振興引擎
產業興旺是山莊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
龍頭帶動鏈式發展:成功引進陜西新秦農百萬蛋雞養殖產業園,總投資1.5億元,占地96.15畝。創新實踐“政府主導+銀行+企業+合作社”四位一體模式,實行保底入股分紅機制,切實帶動周邊13個村345戶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科技賦能品牌興農:立足資源優勢,建成150畝現代矮化蘋果科技示范園,重點種植矮化自根砧木的秦脆、瑞雪等優質品種。采用“企業+合作社+村民”經營模式,示范園有力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和村民增收致富。通過與周邊園區聯動,顯著提升了區域果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業態創新融合增效:依托毗鄰312國道、亭口水庫及人口聚集優勢,積極引導商貿服務、采摘體驗等業態發展,推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多元業態有效吸引了年輕人才和資本回流,實現了村民“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渠道,村集體經濟同步發展壯大,農業的綠色生態底色在融合發展中更加鮮明。
三治融合固本:創新基層善治和諧格局
有效治理是鄉村長治久安的堅實根基:
黨建引領網格筑基:深入貫徹“初心長在 三聯共治”基層治理要求,選優配強業務精湛、責任心強的黨員擔任村干部,構建起高效的鎮村聯動網格治理體系,實現“小網格大聯動、小行動大治理”,確保村務運轉順暢、響應迅速。
村民自治共商共建:創新推行說事議事制度,暢通村民參與村級事務渠道。2024年以來,累計收集群眾意見23條,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1件,充分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使每位村民真正成為和美鄉村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
德治潤心文明鑄魂:連續五年扎實開展“好家風”評選活動,精心編撰《山莊村家風故事集》,將傳統美德有機融入現代鄉村治理。依托“粽香飄飄”、“文明家庭”等主題實踐活動,倡樹文明新風尚,村民文明素養和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和諧善治的溫暖底色日益濃厚。
從采空區搬遷安置點到生機盎然的“千萬工程”示范村,山莊村的華麗蛻變,是亭口鎮及長武縣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如今的村莊,生態優美的底色托舉起發展亮色,蓬勃興旺的產業支撐起民生福祉,創新有效的治理筑牢了振興根基,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渭北高原上徐徐鋪展,深刻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山莊樣本”。
山莊村會議室
山莊村環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