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12:32:52
5月15日,榆林市橫山區“平時走干講 經常讀寫想”中省市主流媒體主題采訪活動正式拉開帷幕。20余家媒體記者深入雷龍灣鎮、城關街道小王地村、殿市鎮五龍山村、懷遠街道官元峁社區等基層一線,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基層干部以實干創新繪就的發展新圖景。
示范村蝶變:把口碑種進百姓心坎
采訪首站,媒體團抵達雷龍灣鎮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周界村。作為以土豆、小雜糧種植和牛羊養殖為主導產業的村落,2024年周界村交出亮眼成績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335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自開展示范村創建,周界村探索出“一戶一田一群羊”融合發展模式,實現農業與畜牧業雙增效——6540畝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落地,2.1萬只羊子規模養殖成勢,300多畝果園綠意盎然。與此同時,基礎設施迭代升級,人居環境煥新顏。
雷龍灣鎮干部錢宏霞分享創建經驗時表示,攻堅專班由鎮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黨員代表和保潔隊員組成,逐戶宣傳環境整治。“示范村的牌子不在村口,而在老百姓心里。當我們把創建指標轉化成‘廁所怎么改’‘地該怎么種’‘院子怎么美’這些具體問題,‘千萬工程’就成了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工程。鄉村振興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錢紅霞在采訪中說道。
農田新答卷:科技賦能破解“靠天”困局
在城關街道小王地村,陜西省第二人民醫院駐城關街道辦小王地村第一書記李沖展示了鄉村振興的科技解法。2024年,村里共投資700余萬元推進109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960畝旱作農業節水灌溉項目,隨著先進技術的應用徹底扭轉陜北農民“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針對高標準農田設備使用、維護及土地利用難題,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組建技術服務隊,開展“一對一”指導。
“多種糧、種好糧,既是增收路,更是保糧責。”李沖話語堅定。他深知,只有扎根鄉土、心系群眾,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文旅融合路:五龍山村的跨界突圍
位于黑木頭川中游的五龍山村,依托27.15平方公里的資源稟賦,構建起“農文旅”三位一體發展模式。6696畝耕地孕育特色作物,6000只存欄羊構筑養殖產業帶,“四園一場一站”集體經濟蓬勃發展,“兩寺一村一校”文旅資源潛力巨大——國家級古村落底蘊深厚,《平凡世界》取景地原西縣中學更是吸引無數游客打卡。
榆林市農業農村局派駐殿市鎮五龍山村第一書記高有才創新推出“駐村便民服務卡”,暢通干群溝通渠道。“‘走干講讀寫想’六字工作法,是我們主動‘找茬’、精準破題的行動指南。”他介紹,通過走訪入戶,既解決村民生活難題,更謀劃出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新路徑。
社區微治理:官元峁的紅色網格密碼
在懷遠街道官元峁社區,黨建引領下的精細化治理令人耳目一新。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曉介紹,“三色服務”機制、“五級五長精微網格”體系,配合常態化“三問三訪”,讓服務精準觸達每家每戶。“居民說事”站點、“紅色議事小院”等10余個特色平臺,與“巷道紅管家”“流動紅板凳議事會”等創新形式相互配合,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小蜜蜂微講堂”普及政策,隨手拍志愿服務隊收集民意,“紅管家”化解鄰里糾紛,基層治理煥發新活力。
從鄉村振興的產業突圍,到社區治理的精細創新,橫山區基層干部以“走干講 讀寫想”六字工作法為指引,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破解難題。此次主題采訪不僅展現了“實干為民”的生動實踐,更彰顯出基層治理創新的蓬勃生命力。未來,橫山區將持續深化基層探索,書寫鄉村振興與社區發展的高質量答卷。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符金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