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10:29:10
作為國有上市種業企業,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依托甘肅河西走廊農戶及亞盛股份條山分公司兩萬畝黃金制種基地,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通過“育繁推服”一體化戰略重構中國玉米種業生態。
3月29日,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對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負責人進行了專訪,探討該公司如何結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發展。以下是本次專訪的詳細內容。
問:作為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的重要成員,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如何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相結合?未來有哪些戰略布局和規劃?
答:近年來,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根據亞盛種業集團產業發展布局,依托甘肅河西走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企業自身標準化、規?;⒓s化、機械化栽培技術等優勢,緊抓政策紅利和市場機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基地為依托、產品為支撐、產學研結合,持續壯大玉米制種產業,著力建設高水平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種子繁育基地,逐步形成了一套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現代種業體系,奠定了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問:在種子研發方面,公司采取了哪些創新舉措?如何構建研發創新共享平臺,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層次合作?
答: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在玉米新品種研發上始終堅持“穩定西北、挺進黃淮、發展華北、拓展西南”的育種目標,在“自主選育、合作開發”相結合的模式基礎上不斷創新育種體系,加大科研投入,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層次合作,構建研發創新共享平臺,多元化培育開發新品種。依托亞盛種業集團種子研究院“一院五室七站”式研發格局和測試網絡體系,打造了“墾玉”“中墾玉”“墾科育”“隴墾玉”等高辨識度優秀種子品牌。公司在外源種質資源利用、本土化地方種質資源創新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方面,注重研發創新共享平臺利用,通過參加國家聯合體和省級聯合體,加快玉米新品種審定步伐;另一方面,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省農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圍繞自主研發和合作開發模式,目前共培育開發玉米新品種30余個,保障了市場后續品種資源。
問:在生產運營方面,貴公司擁有2萬畝優質玉米制種基地,這些基地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實現集約化經營和項目化管理?“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合作模式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答:甘肅省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適宜良種繁育,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立足特色,充分發揮土地集中、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機械化程度高等資源優勢,在甘肅河西制種黃金地帶白銀景泰、武威、永昌等地通過“集約化經營、項目化管理”“公司+農戶+基地”“農村土地流轉經營”三種模式大面積發展制種產業,建成玉米良種繁育基地2萬畝。其中,集約化經營、項目化管理的制種基地采用干播濕出、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配備專業化的技術團隊,實現了基地建設的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信息化;在農村,公司通過聯合基地帶動農民,形成了以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技術指導為一體的玉米制種產業鏈,有效帶動了周邊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為當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投資和資源流入,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真正實現了互利共贏的局面。
問:在保障種子供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貴企業為當地農業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展望未來,如何繼續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答:公司高度重視市場營銷網絡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及品種特性,以自有品種為依托,通過縣市級授權代理等策略,加快市場拓展,優化產業布局。在自有品種適宜種植區域建立種子營銷中心,在玉米種植各生態區建立健全種子銷售網絡,自有品種輻射全國主要玉米種植生態區,現已在西北、東華北、黃淮海、西南四大生態區16個省份成功推行實施。同時,借助銷售渠道下沉,深化社會化服務,通過短視頻、抖音、快手、直播帶貨等網絡平臺延伸產業鏈,加快營銷體系建設。
行穩致遠,未來可期。隨著種業體系布局的不斷完善,亞盛種業農墾良種公司將緊緊抓住國家政策機遇和窗口期,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種業創新體系、繁育體系、營銷服務體系上精準發力,加快構建“育、繁、推、服”為一體的現代化種業企業,為推動種業振興貢獻力量。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申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