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08:59:44
發展鄉村旅游,推動農文旅融合,用文化點亮鄉村,是激活鄉村經濟動力、帶動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熱點。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而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重要途徑。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民俗和生態資源。通過推進鄉村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還能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提升鄉村的軟實力。一是通過發展文化旅游、開發文創產品等,鄉村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資者,拓寬了農戶的增收渠道。例如,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通過舉辦“關中忙罷藝術節”打造鄉村旅游的文化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二是通過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的非遺、傳統手工藝等得以保護和傳承,不僅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還有效避免了鄉村文化流失。三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繁榮,鄉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資者和人才,提升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四是通過合理開發文化資源,可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鄉村生態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能夠為鄉村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在實際過程中,還存在鄉村文化資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文化產業的潛力未能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機制尚不完善、商業模式和市場推廣手段缺乏、鄉村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系統性規劃,加強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創新,激活鄉村文化的潛力。二是要加強政策與資金支持,豐富鄉村旅游的推廣手段,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三是要提升村民的參與度、重視村民的主體地位、培養鄉村旅游的本土人才等。
為實現鄉村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還要注意平衡好“三種關系”。一是平衡好鄉村旅游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鄉村旅游涉及村民、游客、投資者、政府等多方利益,需確保村民在文化資源開發中受益,避免利益分配不均;游客應獲得優質文化體驗,同時尊重當地文化;投資者需在盈利與可持續發展間找到平衡;政府則要發揮引導與監管作用,保障公平與秩序。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模式,實現多方共贏,推動鄉村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平衡好文化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的關系。文化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傳承歷史、保護非遺、增強社區認同等方面,而商業價值則通過旅游收入、文創產品銷售等實現經濟增長。過度商業化可能導致文化失真,忽視社會價值則難以持續發展。因此,應在保護文化原真性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既滿足游客體驗需求,又保障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三是平衡好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之間的關系。鄉村文化承載著傳統與地域特色,而城市文化則代表現代與創新。鄉村旅游應避免簡單模仿城市模式,而是突出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同時吸收城市文化的先進理念與技術。通過創意設計、數字化傳播等手段,將鄉村文化轉化為吸引城市游客的亮點,既保留鄉村文化的原真性,又滿足城市游客的體驗需求,實現城鄉文化的互補與融合。
總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觸及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著鄉村的公共服務、產業結構、發展理念、治理方式以及城鄉關系。在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要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激發鄉村經濟活力,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者:郭占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