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16:05:12
夏末秋初的詩畫康縣,綠意蒼翠,田疇沃野,河溪兩岸,繁花未退,萬物競秀,處處呈現著追“新”逐“質”、全速向前的火熱激情。在這一片“富饒”之地,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農業產業園布設整齊,一座座農產品加工企業拔地而起,一個個產業“新秀”活力迸發……康縣版產業發展“富春山居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廣袤的熱土上徐徐鋪開。
走在三河壩鎮的鄉間小道,隨處可見村民們在田間忙碌的身影,施肥、除草、采摘、打包……陽光下,人與產業,青山綠水,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和美鄉村畫卷。
在產業園區的康縣寧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芨育苗基地里,一座座白色透明的育苗棚錯落有致,一片片綠油油的白芨苗郁郁蔥蔥。放眼望去,村民們正忙著采收白芨苗,翻挖、去土、裝袋、稱重、搬運,處處呈現出一派熱鬧繁忙的豐收景象。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產業園區白芨育苗大棚里面,最近是白芨起苗階段,工人們每天按時按點來采收白芨苗,然后發到外地。目前苗的價格還可以,一株可以賣到六毛錢,像今年在園區育苗大約有400多萬棵,預計到秋天的時候能全部賣完。產業園區平時運作的時候用工量也很大,務工人員全來自周邊的農戶以及生態搬遷點上搬遷下來的住戶,在園區基地務工,一天能夠給到發100到150的報酬。”康縣寧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郭睿說道。
白芨產業的發展既實現了當地群眾的脫貧增收,又是三河壩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惠民產業。在基地務工群眾中大部分是搬遷群眾,搬遷安置點緊鄰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園,為他們在基地務工提供了便利的務工條件。
“在種植基地挖白芨,一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不用出門打工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了,平時還可以在基地里除草、施肥,每天也有收入,還能就近照顧家里的老人、小孩,比在外面打工方便多了。”正在埋頭整理白芨苗的趙家壩村村民何彩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作為一項中長期產業,白芨種植投入時間長,技術要求高。為了種植上優質的白芨種苗,我們在充分了解白芨生長與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利用智慧農業來對大棚內白芨苗進行遠程監控和精準化管理,足不出戶便能了解溫度、濕度、智能預警等操作。數字技術的運用,不僅大大提升了白芨人工種植適宜性,同時提高了管理員的工作效率。”郭睿對記者介紹道。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凝結的是特色產業發展成果,換來的是人民群眾滿滿的收獲和富足。如今的三河壩鎮,產業發展成效看得見、摸得著,特色產業已然成為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為了讓農民持續增收,三河壩鎮依托獨特資源優勢,在做大做強天麻、中藥材等傳統特色產業的同時,圍繞食用菌、中蜂、冷水魚等開展全產業鏈開發,走上了一條綠色、高效、持續的致富路,不僅群眾實現增收,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三河壩鎮緊緊圍繞縣委“123335”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三個共同機制創新和共建五美康縣的目標,立足鎮情實際,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天麻、食用菌、中藥材、中蜂、冷水魚五大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先后建成1個綜合性農業科技示范園,招商引資2家外地企業落地投產,扶持4家本地企業轉型升級,幫助56家合作社規模化運營,培育486名鄉土人才深耕產業,帶動全鎮1700余戶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農業產業綜合收入1.5億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00萬元。”三河壩鎮鎮長劉定一說道。(張盼盼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