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13:42:53
蒲池鄉易地扶貧搬遷涉及亂鞍子、黑松坪、楊溝3個村687戶2756人,分為一期和二期兩個階段,其中,一期搬遷建檔立卡脫貧戶261戶1158人,二期搬遷一般戶426戶1598人,于2020年底全部完成搬遷入住。
蒲池鄉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具有“四個特點”
規模大:蒲池鄉易地搬遷安置小區是全區第二大集中安置點,用地26.62畝,總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共有11棟建筑,安置了亂鞍子、楊溝、黑松坪3個村共687戶2756人。
地段佳:搬遷小區位于武都區西城新區——兩水鎮中心地帶,周邊學校、醫院、商超、市場、公共交通站點等一應俱全,地理位置極佳。
設施全:小區新建黨群服務中心1處,停車位、健身器材、充電樁、垃圾桶等公共基礎設施完善。
環境優:小區物業管理規范,公益性崗位人員作用發揮明顯,小區內高樓成排、綠化成片、干凈衛生。
搬遷以來實現了“四個轉變”
生活條件從艱苦向舒適轉變。亂鞍子、楊溝、黑松坪搬遷前是離鄉政府最遠的3個村,距離都在15公里以上,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高寒陰濕,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現在住進了兩水新城區,腳下不見泥、身上不帶土、出門能乘車……生產生活極為便利。
住房從“憂居”向“安居”轉變。搬遷前群眾住房以土坯房和瓦房居多,煙熏火燎,墻面黑舊,陰暗潮濕。現在大家都住進了小洋樓,家家戶戶窗明幾凈,整潔舒適。
生活方式從村民向居民轉變。搬遷前群眾走出大山的很少,有些老年人一輩子都沒進過城,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住在易地搬遷安置小區,過上了和城鎮居民一樣的生活。
收入從單一向多元轉變。搬遷前群眾收入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收入來源單一。搬出來后,群眾除了農業收入以外,還能就近務工、經商、做生意,拓寬了就業渠道。
后續發展上堅持“一個引領”,突出“四個聚焦”
蒲池鄉始終把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抓手,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聚焦高效服務便民、聚焦產業就業富民、聚焦基層治理安民、聚焦社會融入惠民,全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強化黨建引領。3個搬遷村黨支部以增強黨組織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為目標,健全完善組織體系,不斷提升陣地基礎,配強“兩委”班子,帶好黨員和村社干部隊伍,加強學習教育培訓,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服務保障等方面,探索推行“黨建+”模式,切實發揮黨支部“頭雁效應”。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激發搬遷群眾的主體作用,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
聚焦高效服務便民。鑒于搬遷群眾戶口遷不出,無法納入屬地鄉鎮管理的實際情況,蒲池鄉本著“服務跟著群眾走”的理念,積極爭取項目,在兩水易地搬遷安置小區新建了集綜合服務大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禮宴中心、村干部辦公區域為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該中心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前期投資298萬元,今年又投入30余萬元對二樓辦公區進行了規范化、標準化布置。黨群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后,醫療服務、民政救助、衛生健康、退役軍人事務等在鄉黨群服務中心辦理的業務在綜合服務大廳窗口均可承辦,從根本上解決了3個搬遷村687戶2756人“兩頭跑”的問題,搬遷群眾不出小區就能辦事。同時,也為經商、上學、務工等原因在兩水和武都城區買房、建房、租房居住的近6000名蒲池群眾辦事提供了便利。原來到鄉上往返至少要40分鐘,現在在安置小區就能辦,不但節約了時間,還節省了交通成本。
聚焦產業就業富民。為了切實提高搬遷群眾收入,蒲池鄉圍繞區委“3+6”農業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產業、就業、商業“三業”協同發展。一是立足地域優勢,在遷出村原址高海拔地帶,大力發展當歸、羌活、黨參、大黃等中藥材產業。今年共發展中藥材5000余畝、烏龍頭3000余畝,異地流轉土地500畝發展油橄欖。以今年當歸、羌活1公斤近百元的價格,部分種植戶一年收入可達20余萬元。二是大力宣傳勞務輸轉政策,根據群眾自身的文化程度、年齡階段、身體狀況及務工意愿,精準對接用工企業,今年有組織輸轉勞動力761人,其中就地就業238人、區外省內87人、省外輸轉436人,輸轉脫貧戶勞動力424人,務工人員人均年工資性收入3萬元。三是積極探索商業路子,鼓勵發展商超、快遞、電商、地攤、餐飲等實體行業,多渠道促進搬遷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共開辦超市3家、電商2家、小賣部3家、快遞點1處、餐館2家。
聚焦基層治理安民。圍繞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內容,構建了“鄉鎮-村社-樓棟-居民”的組織架構,小區設有9個攝像頭,分為8個大網格(樓棟長)、22個小網格(單元長)、30個網格員,實現了網格管理的“數字化”、智慧平臺的“智能化”。把推行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作為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舉措,將民事直說與各項重點工作深度融合,通過干部主動問、群眾敞開說、集中力量辦,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綜合運用矛盾化解綜法警司民“五聯動”舉措,加大矛盾糾紛化解調處,實現了源頭風險防范和矛盾糾紛化解并舉并重。今年以來,搬遷點3個村通過線上線下共說事57件,辦結57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8起,幫辦實事13件。
聚焦社會融入惠民。為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當地社會生活,蒲池鄉在易地搬遷安置小區設置了政策理論、普法教育、安全常識、傳統美德等宣傳欄,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綜治中心、文化廣場等場所,開展道德講堂、技能課堂、法治學堂“三課堂”教育,同時,豐富廣場舞、棋牌比賽、公益電影等文體活動。3個村聯合制定出臺了《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為切入點,激發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用《村規民約》移風易俗、規范言行、弘揚傳統美德、改變生活陋習。將“結對幫扶·愛心甘肅”行動和駐村幫扶相結合,通過聯系交流、走訪探視等方式,做到困難群體訴求有人聽、心結有人解、遇事有人管、政策有人講、困難有人幫。今年以來,共舉辦法制宣傳宣講3場次、勞務技能培訓1場次,評選最美家庭6家、最美兒媳5人,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68人次,駐村幫扶隊捐贈地膜470卷、馬鈴薯良種9.7噸,切實提升了搬遷群眾“幸福指數”。(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