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16:10:40
盛夏時節,青藏高原進入雨季。冰川雪水歡騰而下,氤氳霧氣縈繞河谷,松茸頂著露珠破土而出,牛羊低頭啃食悠閑漫步,一片片油菜花與青稞田交織相映,繪成一幅流光溢彩的風景畫。
青藏高原雨季的河谷地帶風景。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3年前,也是在這樣的季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親自為西藏發展把脈定向,強調要“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殷切囑托,催人奮進。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2021年11月,西藏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優化一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著力創建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塑造西藏高質量發展優勢,農牧業是基礎,也是重點。數據顯示,西藏九成以上國土面積仍是農牧區,農牧業發展質量直接關系群眾增收、鄉村振興、社會穩定。而久以“地球第三極”聞名,西藏生態系統又極為敏感脆弱,這就注定了必須走特色、綠色的路子,打響高原土特產品牌。
世界屋脊之上,一場“土特產”提味之旅由此開啟。
土生土長,純正“好味”
西藏,被譽為世界上“最后一片凈土”。這里海拔高、日照強、無污染,空氣透明,天藍水清。巍峨的雪山,翠綠的湖泊,河谷兩岸開闊平坦,是天然的沃土。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孕育了眾多品質極佳的特色產品。
西藏的資源很豐富,很獨特。相比內陸,高原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氣候、地理等各方面條件并不占優勢,但辯證地看,優勢往往就藏在“差異”里,最大的潛力就源自腳下這方純凈的水土。
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地處雅礱河谷地帶,水源充沛、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正是高原作物理想的“家”。西藏第一塊農田薩日索當在這里誕生,先民馴化作物、定居耕作,孕育出輝煌燦爛的高原農耕文明。如今,這塊良田及周邊土地上青稞翠綠,仿佛千百年來不曾改變。
西藏第一塊農田薩日索當,又種上青稞。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事實上,改變一直在發生。依托青稞種植的傳統優勢,附近克麥社區的農民紛紛加入專業合作社,從事良種繁育。山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米瑪次仁介紹,社區良種繁育基地大力推廣“藏青3000”“山青9號”等青稞良種,精選出來的一級包衣種子每斤可以賣到3.5元,一年僅售種的集體收入就達300多萬元。
一方水土育一地產業。西藏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大力建設“兩江四河”河谷經濟帶,高標準打造一批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青稞、牦牛等傳統“土”產業紛紛“上新”,蓄勢勁發。
無論挖掘什么資源,必須在生態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這是絕對的底線。但保護與發展并非對立,如果視野足夠開闊,就會發現,土特產的“打開方式”不止一種,高原“好味”可以是舌尖美味,也可以是無形韻味。
背倚雪山、面朝碧湖,林芝市錯高村是一座百年古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工布藏族傳統村落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來。錯高村因勢利導,在古村旁新建新村,組織村民銷售藏裝、藏飾、藏食,跳起非遺“錯高梗舞”。
錯高村一角。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以前守著這么好的風景、文化卻不知道怎么用。”錯高村駐村工作隊隊長丁增朗杰感慨。既賣產品,也賣風景、賣文化,2023年錯高村人均收入2.9萬元。
有什么樣的水土,就播什么樣的種子;有什么樣的資源,就發展什么樣的產業。“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旦參透其中之道,藍天碧水凈土就是生產力,民俗文化也可做大文章。“西藏自然和文化特色資源量多、面廣、質優,這是我們打響高原土特產品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大底氣。”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次仁平措說。
錯高梗舞。中國西藏網 供
特殊“配方”,提質增味
雨后初霽,57歲的朗縣洞嘎鎮諾村村民瓊京走進自家辣椒地。已經掛果的“小牛角”長勢喜人,摘下一看,表面呈現黑紫色,那是富含花青素的證明。在朗縣,像她這樣的辣椒種植戶有近6000人,“小牛角”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產業。
然而,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洛桑次成回憶,盡管辣椒在當地有近百年的種植歷史,以前老百姓只在房前屋后種一點兒,自產自食,不成氣候。2018年起,朗縣將辣椒作為脫貧產業重點扶持,推動種植面積迅速增長。但好景不長,受疫情、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0年又一度面臨滯銷。
“回過頭復盤,我們分析以前主要是銷售鮮椒,一豐產就集中上市,銷路沒打開,而且品牌知名度低,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朗縣縣委書記劉正偉直言。
幸運的是,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組織專家團隊圍繞朗縣辣椒產業鏈,在品種優化、標準化種植、加工品牌等方面全方位開展科技幫扶。經過三年的系統選育,朗縣“小牛角”辣椒,綠中帶黑紫色,或者全黑,維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遠高于其他辣椒,形成了性狀穩定更具特色的地方品種。特別是今年初,朗縣發布首個區域公用品牌“朗香緣”,為“小牛角”再注一劑“強心針”。
“小牛角”辣椒富含花青素,表面呈黑紫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朗縣辣椒的成長“困惑”,正是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的共性難題。這里不缺有辨識度的“代表作”,青稞酒、牦牛肉、酥油茶、藏紅花,哪一樣不是耳熟能詳?但受制于良種不足、品牌不響、銷路不暢,“藏字號”很難走出高原。
差距就是空間,后發也能趕上。西藏瞄準特色化、差異化,在調整品種結構、提升品質效益、構建品牌形象上找突破口,力爭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
肥而不膩、香鮮細嫩,每一口都帶著高原奔跑的矯健。作為特有的放養型地方豬種,工布江達藏豬以獨特口味備受青睞。但由于缺乏對藏豬種質資源的認識和保護,純種藏豬的分布范圍曾一度縮小,飼養數量急劇下降。
種質資源不存,產業根基不穩。意識到這一點,工布江達縣建設藏豬產業園,加大原種保護,推行生態養殖,擴大藏豬種群數量。如今,依托“工布江達藏豬”國家地理標志,當地打造藏豬自主品牌,制定產品質量標準和產品分級標準,引領產業穩步轉型。
工布江達藏豬。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一個產業能夠站穩腳跟,必然有專屬的“獨門絕技”。不同于藏豬的土生土長,桑日縣花費數年時間,從全國各地60多個葡萄品種里,篩選出6個適宜品種,讓外來葡萄在3600多米的海拔安了家。在雪域高原,品種選育難度超乎尋常,并不是所有的作物可以在這里“安家落戶”。畢竟,西藏低溫、缺氧、強日照,大部分作物從這片嚴苛的土地上退場。
為何花如此大力氣將葡萄搬上高原?只因看準了高原葡萄顏值高、品質優,不僅鮮果果味濃,釀出的葡萄酒更是口感獨特,接近國際高端葡萄酒的風味。事實上,市場已經通過價格給出了熱烈回應:桑日鎮塔木村帕竹酒莊釀造的冰酒,一支售價近700元。
每個產業都“有樣兒”,又都不一樣:“人無我有”的藏豬憑品種取勝,“人有我優”的葡萄靠品質爭先,“人優我精”的辣椒通過擦亮品牌增效。如果說藏豬、辣椒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適應市場變化不得不作出的改變,引進推廣葡萄酒等新型產業,則意味著西藏主動吹響了向新領域、新賽道進軍的號角。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張海波介紹,目前全區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名特優新農產品達357個,藏味優品一步步走向區外市場,香飄全國。
延鏈融鏈,多汁多味
踏訪高原,步步欣喜。一個突出感受是,高原特色產業正由單一向多元、分散向集中、單品向全鏈條轉變。的確,在市場大潮里游泳,單靠初級產品難以抵抗風浪,必須有鏈式思維、集群優勢、融合業態保駕護航。
2023年6月,《西藏自治區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方案》印發,將農畜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鏈作為八大產業鏈之一重點打造,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興業態,意欲跨過“小而美”向“大而強”躍升。
青稞,是高原最主要的糧食。于藏族人民而言,青稞是糧食,是文化,是傳承。在現代科技加持下,青稞不只做糌粑、釀酒,也做成面條、餅干等傳統產品,還可以開發酸奶、麥片、代餐粉等80多種產品。目前,西藏擁有50多家青稞精深加工企業,總產值超10億元。
“鏈”上做文章,龍頭企業打頭陣。在西藏宏農藏雞產業園里,一枚枚雞蛋躺在傳輸帶上,經過分級、裝盤、包裝,發往全區各地。很難想象,四五年前,西藏85%的鮮蛋還依賴內地調運。如今,產業園日產鮮蛋70萬枚,能滿足全區60%的需求。待二期項目完工,西藏人民可以實現“雞蛋自由”。
農業產業鏈條長且寬,涉及種養、加工、流通、銷售眾多環節。單個企業就如同散落的珍珠,即使力氣再大,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整合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支撐起完整的產業鏈,還是頗具難度。唯有“串珠成鏈”,才能釋放更強大的集成效應和規模效益。
西藏深諳此道。這些年下大力氣創建了青稞、牦牛、設施蔬菜、藏羊、藏雞、絨山羊6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強集群區域內產加銷聯動。還打造了10個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9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攥指成拳匯聚產業合力。
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三產融合乃必然之路。當數字經濟的風吹到遙遠的雪域高原,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就將西藏與世界緊密連接在一起。
藏東林海,“藥洲”米林,這里的藏藥出山不再依靠口耳相傳。在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藏族姑娘索珍駕輕就熟打開手機直播帶貨,從培育一袋菌包到長出一朵白肉靈芝、產出一罐靈芝粉,整個環節被鏡頭記錄下來,不僅讓消費者眼見為實,也為靈芝添加“賣點”。農場每個月的線上銷售額達15萬元。
索珍向網友展示林下靈芝生長情況。
紅太陽科技示范家庭農場種植的大棚靈芝。
把“原汁原味”的土特產包裝為鏈條更完整、業態更豐富的“多汁多味”土特產,鄉村產業得以振興,最終受益的是廣大農牧民。山南市頗章鄉布仁村村民白馬央金養殖藏雞,僅賣藏雞蛋年增收兩三萬元;米林市米林鎮邦仲村搬遷安置點的農民,在家門口川貝母產業園務工,也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米林鎮川貝母產業園一景。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攝
幾年的探索實踐,西藏已經摸索出一點心得:由產品抓產業、用產業抓鏈條、以鏈條抓體系。看似水到渠成,實際上是發展思路的轉換躍升。2023年,西藏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突破75億元,增長2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924元。高原土特產這篇大文章,越做越有嚼頭,越來越有看頭。
從味覺高地向品牌高地、產業高地攀登,西藏決心堅定、步伐穩健。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我們有理由相信,高質量發展的雪域畫卷必將越繪越精彩,幸福的日子必將像盛開的格桑花一樣燦爛!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慶海 余瑤 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