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09:49:41
伊當灣村蔬菜大田內,菜農正在采收大白菜。馬騰 攝
夏日時節,靖邊縣東坑鎮伊當灣村村道上熱鬧非凡,一輛輛大型貨車往來穿梭,將當地新鮮采摘的辣椒、芹菜等蔬菜裝車運往國內多個省份,部分還出口至日本、迪拜等地。
夏季是伊當灣村繁忙的蔬菜收購季,呈現出蔬菜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頂峰時期每天收購蔬菜的貨車就達兩三百輛。
伊當灣村和毛烏素沙地接壤,曾幾何時這里是沙化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一場風刮過,莊稼被連根拔起,吃飯燒柴都很困難。經過多年的沙地治理,改善生態,伊當灣村荒漠變綠洲,不僅不再懼怕風沙侵襲,還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從2007年開始,伊當灣村將種植旱地玉米改為規模化種植蔬菜。“從那時起,東坑鎮全面推廣種植大棚蔬菜,群眾感覺大棚蔬菜效益好,年人均純收入全部上萬元。”東坑鎮黨委書記劉伯介紹。
從只能種植旱地玉米、畝產收益千元,到改種蔬菜后畝產收益過萬元,村民逐漸嘗到了種菜的甜頭,緊跟市場風向標,什么菜價錢高,就種什么。
但不加節制高歌猛進發展高耗水農業,換來的卻是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甚至連農業灌溉的水井水源也干涸枯竭,土地再次出現沙化。
對此,從2019年開始,當地禁止超采地下水,每畝田限定用水量。2021年起,嚴格實施“以電限水、以水定產、全域節水優先”政策,提高全員節水意識,因地制宜選擇節水蔬菜品種,推廣滴灌種植,想方設法“開源節流”。
“我們大面積實施推地造林,涵養水源,并關停了一部分灌溉井,制止無限期超采地下水。同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充分用好天上水,在有條件、有經濟實力的地方建設聯動拱棚,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建設協同發展。”劉伯表示。
一邊收集天上的水源,一邊采取滴灌方式,不僅節水,而且省肥料,還提高了畝產收益。“種植蔬菜每畝地澆水6至7次,每一次是30立方米,大約需要210立方米。聯動拱棚每年可收集雨水270至280立方米,種植蔬菜完全夠用,不用再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了。”伊當灣村種植戶閆志奇說,原來的拱棚10畝地只能利用6.5畝左右,現在聯動拱棚10畝地基本都能種菜,實現了土地利用最大化,每棚一年能夠穩定收入5萬多元。
如今,伊當灣村大力倡導村民種植節水型西瓜、蘿卜、辣椒等品種,通過技術節水、節水型農作物選定、調水節水等多項措施,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依靠精準用水和精細化管理,這里的地下水位已經開始回升,較2022年上漲了4米多,經歷波折的“蔬菜第一村”又重新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