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17:03:25 張美錄 馬趙軍 馮中原
7月22日,在榆林市府谷縣孤山鎮沙坬行政村水口自然村可以看到,利用旱作集成技術種植的玉米長勢喜人,稈高葉寬,顏色黑黝,已進入抽穗期;而沒有使用該項技術的玉米,個頭矮小,葉子泛黃。
藏糧于技:農技“集成化”
“今年在沙坬、李家洼、岳家寨這三個村子共種植旱作集成玉米2600余畝,對照其他高標準農田里的普通玉米,優勢明顯,這將對我鎮今后3.5萬畝高標準農田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府谷縣孤山鎮鎮長趙機換說。
孤山鎮在耕作過程中利用了集成技術,即覆蓋可降解地膜(芽期保暖、后期保墑)、選擇抗旱作物(玉米)、增添抗旱保水劑、增施有機肥、利用機械深耕,達到保溫保苗、蓄水保墑、抗旱穩產的效果,賦能干旱半干旱地區(雨養農業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孤山鎮高標準農田產能逐年提升,2022年全鎮糧食作物總產量7850噸,2023年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8804噸,較上年增產12.2%。
藏糧于地:農田“標準化”
今年開春,孤山鎮在沙坬、李家洼、楊家溝、岳家寨四個行政村建設高標準農田5030畝,高標準農田就是保水、保墑、保肥的“三保”田,同時再推廣旱作集成技術。
沙坬村實施“坡改梯”工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560畝。在一處高標準農田中,筆者看到,綠油油的糜子像一塊巨大的地毯,鋪在地上,長勢喜人。
高效作業:耕種“機械化”
沙坬村高標準農田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農作物的耕、耙、耱、種、鋤、收、捆等各個環節都不用人工了,極大地減輕了人工勞作。
“我今年種了90畝地,以玉米和高粱為主,除去耕地、肥料、籽種等開支,一年大概收入5萬元左右。”村民劉乃虎說。
府谷縣孤山鎮黨委書記劉莉說:“孤山鎮將進一步擴大(建設)高標準農田,力求‘標準化’‘機械化’‘集成化’‘規模化’,讓農民干‘科技活’,吃‘科技飯’,過小康生活,實現農業生產(加工)全鏈條、現代化、科學化,農產品銷售網絡化,蹚出一條干旱半干旱地區高效農業的新路子,為鄉村振興持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