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15:30:44 陳小文
(王嬋 禮龍 全媒體記者 陳小文)近年來,陜西省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西紅柿、圣女果等特色產業,讓產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步入快車道。
藤蔓上掛著晶瑩剔透的西紅柿(本文圖片由白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盛夏時節,走進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現代農業大棚矗立田間、整齊排列,大棚里,長勢正旺的藤蔓上掛著顆顆晶瑩剔透、香飄四溢的西紅柿。種友倉正帶領著村民們忙著采摘剛剛成熟的西紅柿。種友倉告訴記者,從2018年村集體經濟開始建設西紅柿大棚到現在,他一直在這里務工,每月都有固定收入。
“我是18年在這里務工,一直負責大棚的技術方面,除了做好本職工作,還可以照顧家里,一個月收入2000元來補貼家用。”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村民種友倉說。
農戶臉上洋溢著笑容
南修村集體經濟大棚在建設初期,便定下了“脫貧戶優先”的用工政策,吸納村里脫貧戶和村民十余人從事秧苗栽植、果實施肥、采摘等工作,在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大棚里的臨工是5至6人,都是村上貧困戶,收入按小時算,一小時是12元,主要是為了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當柿子和圣女果同時賣的時候,我們也會再雇4至5名臨工。”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黨支部副書記種建斌說。
南修村集體經濟目前共有15座大棚,其中5座大棚種植西紅柿,10座大棚種植圣女果,產品主要銷往西安、上海、湖北等地,畝均產值1萬余元。
“集體經濟今年種植了5棚西紅柿,10棚圣女果,效益按畝產下來是8000余斤,今年紅果的價位是1塊3,粉果是2塊3,按這價位一畝地下來在1萬元以上。”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文學說。
禮盒裝生態果蔬
在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下,今年南修村共種植西紅柿、圣女果300余畝,有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特色化成果。
“下一步,我們將邀請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指導,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發展大棚特色產業種植,探索大棚綜合利用的長效發展模式,輻射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讓群眾致富的心更穩、路更實,讓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白水縣北塬鎮南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文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