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 15:11:28
解決農民養老焦慮、補齊養老金制度短板,要考慮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來,也要有相當的決心,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答好這道題。
近日,有媒體報道,重慶某地有農民為了多領養老金,拿出多年積蓄“買社?!?,通過中介將勞動關系掛靠到公司,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然而,隨著這一行為被叫停,這些農民的勞動關系被推翻,養老金也陸續停發,農民用于補繳參保費用的積蓄打了水漂。
掛靠勞動關系繳納社保的做法固然不妥,但事件背后傳遞出的農民養老焦慮卻不能不讓人深思。農村居民養老問題備受關注,在一些專家學者的調研中,也有部分農民反映養老金待遇水平比較低。其實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一直在不斷提升,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是近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項重要議題,各地也紛紛立足本地實際進行調整,一些地方還實現了連續多年上調。既然養老金年年都在調整,為什么大家還覺得少?
從養老金本身來看,一方面,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保的是基本生活,要兜住底線,力求能照顧到更多人,并且強調保障的可持續性,而我國人口基數大,各地區發展情況又各有不同,這項工作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決定了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確實存在待遇差距。截至2023年末,我國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5.45億人,其中絕大多數為農村居民,從全國看,實際領取待遇的1.73億人平均每人每月領到的養老金約為223元,而城鎮職工平均每人每月則可以領到3743元的退休金,農民養老金總體水平較低的問題客觀存在。
除了養老金本身,農村養老方式的一些新變化也影響著農民的“體感”收入。在過去,農村老人只要有地、能干得動,就能顧得上吃喝,平時子女也會多加照顧,加之農村生活成本較低,老人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不算太難。隨著人口流動規模的擴大,進城工作生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受城市生活成本和自身時間精力的限制,在贍養老人一事上,子女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如今,農村地區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無論是隨子女一起來到城市,還是留在農村,農村老人都要面臨日?;ㄤN增加的情況,區別只是增加的多少。而且,與城市居民退休即退出勞動不同,勞動收入在農村老人的收入中依然占據著相當比例,但當前農村大齡勞動人員外出就業渠道并不充分,并且一旦老人身體健康水平下降,他們的收入也將隨之大幅下降。更何況,誰不希望自己兜里的錢能多一些,晚年生活能不愁吃穿、過得“滋潤”些?
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養老金是基礎。國家也看到了農村老人的這些需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這一標準同比增長了19.4%,是近年來上調幅度較大的一次。進一步提高農民養老金水平,一方面需要建立常態化的養老金調整機制,適時調整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事實上,2018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就已發文強調要建立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當前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繼續完善。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需要打破“農村老人靠土地、靠子女就能養老”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農民基本養老金的適度水平,適時對農民養老金的測算方法進行相應調整,確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
也要看到,提高農民養老金水平,一分一角都是真金白銀的支出。按增量看,盡管每個農村老人到手只是多了十幾二十塊錢,但是按照領取養老金的總人數算,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除了提高財政補助,還要探索更多方式,健全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比如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村年輕人積極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前不久,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就在公眾號上發布了《致城鄉居民朋友們的一封信》,提醒靈活就業人員也要積極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再比如強化農村養老的社會責任。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集體經濟發展得好的村莊,往往能夠給村里老人提供更多養老支持,像開辦“幸福食堂”以及逢年過節給老人發紅包、發糧油等。各地在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過程中,也可以鼓勵村集體向老人贈予一定股份,村集體把“蛋糕”做大,村里老人也能相應獲取更多收益。廣東、江西等地還曾出臺文件,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組織、社區公益事業資金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助,也可以對個人賬戶養老金進行有效補充。
解決農民養老焦慮、補齊養老金制度短板,要考慮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來,也要有相當的決心,統籌謀劃一體推進,答好這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