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08:46:01
聽大戲、享美食、喝摔碗酒、體驗非遺文化……7月2日,走進成縣黃陳水燒酒民俗文化體驗園,游人不斷,游興盎然。這里不僅能夠品嘗地道的特色美食,更能體驗一把成縣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風土人情。
文化惠民演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劉建軍攝
盛夏的犀牛江畔,綠意盎然,微風輕拂,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絲不可多得的清涼。夜幕降臨,文化惠民大戲演出如約上演,傳統戲曲的悠揚旋律飄蕩在犀牛江畔,吸引了遠近村社的群眾前來納涼,共享這場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一天的疲憊,在這一刻隨風而散,只留下心靈的寧靜與滿足。
“縣上將這次文化下鄉演出放在了體驗園,我們緊抓這難得的機遇,積極盤活資源,推出美食體驗、摔碗酒體驗、生態觀光體驗、非遺研學等體驗項目,提供一站式鄉村旅游體驗服務,有效推動市民下鄉、活動入鄉、流量進鄉。”成縣黃陳水燒酒文化體驗園負責人李婧說。
摔碗酒文化體驗 劉建軍攝
李婧是成縣黃陳鎮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她丈夫王東偉是黃陳水燒酒第六代傳人,他們夫妻二人從小作坊起步,通過七年多的創業發展,形成了年生產水燒酒500噸、年銷售額800多萬的規模。產品也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銷往青島、天水、康縣、西和等地,走出大山邁向了廣闊的市場。
“我們緊跟現代消費理念與傳統工藝相結合,不斷創新經營模式,推動文旅融合、產旅融合、商旅融合發展,讓我們的傳統技藝激發出強大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產品在市場上也有不錯的表現,以特色品牌帶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李婧說。
文化是底色,產旅融合發展更有底氣。在發展中,在不斷做大做強產業發展規模的同時,李婧充分發挖掘水燒酒文化傳承的魅力,立足石榴村交通便利,緊鄰康縣、西和縣、略陽縣的區位優勢,不斷拓寬發展空間,豐富發展內涵,努力構建富有成縣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態,增加了體驗園和游客間的粘性,提升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感,不但引來了大量的游客,更留住了游客的心。
有質量的特色文化體驗帶來了大“流量” 陳爭強攝
“我今天來這里看了水燒酒的生產流程,體驗了摔碗酒的習俗,感覺挺好的,讓我對當地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來自西和縣的游客張先生說。
生產有傳承,產業有特色,產品有市場,更加堅定了李婧以產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夢想。她不僅發揮企業對群眾務工增收的帶動作用,而且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推動農業產業增效、集體經濟增值、農民增收。
游客記錄美好瞬間 劉建軍攝
今年53歲的郭彩芹是臨近的鐔河鄉人,在北京務工15年,練就了一身的面點手藝,現在來體驗園上班,不但照顧了家里,而且每月有2600元的收入,讓她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再就業。她說:“現在年齡偏大,外出務工不太現實了,這里務工離家很近,閑暇時間可以照顧家里,現在很開心也很滿意。”
和郭彩芹一樣常年在這里務工的有20多人,臨時性務工的有50多人,為附近的群眾務工增收提供了有力的平臺。同時,公司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訂單高粱種植產業,帶動附近鄉鎮200多戶群眾發展訂單高粱300多畝,實現增收30多萬院,為5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每年分紅4萬余元,為既保證了公司生產的原料品質,又讓村集體和農戶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多方共贏。
成縣黃陳水燒酒民俗文化體驗園全貌 陳爭強攝
黃陳鎮黨委副書記吳艷軍說:“水燒酒文化體驗園產旅融合發展的成效顯著,這是我們深挖傳統文化技藝、民俗風情、山水生態等資源優勢的結果。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產旅融合、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的發展路徑,努力實現產業提質、鄉村增色、農民增收的美好愿景。”(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