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今年“三夏”佳音頻傳,面積與單產提升“預定”夏糧豐收

2024-07-03 10:11:02   

全國小麥大面積機收工作已于6月中旬結束,按照往年慣例,夏糧產量數據將于7月中旬由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糧食產量年景如何?產糧大省小麥收獲是否順利?在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后,小麥單產已有哪些喜訊?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三夏”期間,多地曾傳來畝產創下新高的佳音,今年多數產糧大省小麥種植面積也穩中有增,這或將意味著我國這一年夏糧豐收的捷報,已經“預定”。

夏糧豐收/資料圖片

多省份小麥種植面積“穩中有增”

作為重要的糧食主產區,河南也是我國小麥種植第一大省,從國家統計局歷年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國四分之一的小麥都來自這個黃河中下游的“中原糧倉”。

據早前的公開數據,2023年冬天,河南全省播種小麥面積持續穩定在8500萬畝以上。這一季冬小麥種下后第二個月,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就曾在苗情普查中發布了好消息,小麥越冬期苗情好于常年,生產開局良好、進展順利、長勢正常。到5月下旬,豫南南陽、駐馬店、信陽等地率先開鐮,約半個月后,河南大規模機收已經結束。整個收獲期天氣條件總體不錯,也利于小麥的成熟、收獲和晾曬。

與河南鄰近,山東省常年位居全國小麥產量第二把交椅。據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消息,今年山東全省冬小麥種植面積6054萬畝,較上年增加40.7萬畝,已經連續三年穩中有增。今夏山東還未正式開鐮前,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武杰曾公開表示,今年小麥明顯好于常年,如后期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單產、總產有望再上新臺階。

在長江長三角地區,江蘇和安徽同為產糧大省。今年,安徽省小麥種植面積超4300萬畝,較國家統計局上一年公布的數字略有上漲,江蘇省小麥種植也繼續保持在3500萬畝以上。據兩省農業農村廳公開消息,今年夏糧生產總體呈現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三增”良好形勢。

此外,在夏糧比重占到全年糧食生產總量4成的河北,今年全省小麥種植面積3300多萬畝。河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在多條政策助力下,今年河北小麥總產量有望突破300億斤大關。而同樣作為糧食主產省之一,這一季四川省冬小麥播種面積超過900萬畝,面積穩中有增。四川已經在5月下旬基本結束了收獲作業,作為率先開鐮的省份,捷報也最先從這里傳來。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在5月27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四川夏糧豐收已成定局。他提到,四川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這個“命根子”,去年凈增50萬畝耕地,復墾了4.2萬畝撂荒地,做到應種盡種。

多地傳來畝產佳音創下新高

每年的夏糧豐收雖然不只是小麥的豐收,也包括大麥、燕麥、蕎麥等谷物以及豆類和薯類,但小麥占據著夏糧的極大比重。它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第二大口糧作物。我國小麥常年生產面積穩定在3.5億畝左右,處于世界第三位,同時,我國小麥總產量和大面積單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甚至高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小麥主產國。

要鎖定今年的夏糧豐收,小麥種植面積的提升只是一方面,單產的提升是另一個關鍵。早在十年前,原農業部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5-2024)》就曾預測,2024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為3.52億畝(2348萬公頃),會較十年前有所縮減,但單產進一步提高,預計2024年將達到367公斤/畝。在今年2月,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央農辦負責人在解讀文件時也曾提到,要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推動糧食產能邁上新臺階。

麥收階段,產糧大省也陸續有單產提升的佳音傳來。如6月初在河南鶴壁,在百畝豐產方冬小麥實打驗收測產現場,經實打驗收,畝產912.6公斤的數據,創下了今年全國單產新高;6月中旬,在山東青島,一處小麥高產田內,品種為“青農1931”的小麥,畝產875.82公斤,這也是青島市歷史上首次小麥跨越850公斤大關。

喜訊不只來自小麥種植面積領先的產糧“尖子生”。據農業農村部公開消息,6月下旬,在新疆兵團第一師,冬小麥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高產示范田進行實打實收測產,平均單產分別達到755.6公斤/畝、731.3公斤/畝、703.8公斤/畝,創新疆南疆片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在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北京,今年懷柔一處百畝示范田內,小麥畝產達到672.63公斤,創下了北京懷柔區近30年來的小麥單產新高,同時作為“種業之都”,經審定的6個新品種在沙地條件下均超過了500公斤/畝,大幅超過了往年350公斤的畝產水平。

此外,在機收方面,據農業農村部此前發布的數據,今年我國各地共計投入聯合收割機60多萬臺,隨小麥梯次成熟,引導跨區作業機具自南向北有序轉移。更多高效低損收獲機具投入生產一線,9-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已經成為跨區作業主流機型,進一步提升了機收效率,同時,服務有保障、收獲進度快,特別是機收損失率進一步降低。農業農村部特別提到,各地在搶抓機收進度的同時,廣泛組織開展機收技能培訓和減損比武,麥收期間派出農機化技術骨干加強田間巡回指導,切實提升機手作業水平。麥收完成省份初步監測小麥平均機收損失率維持在1%左右的較好水平,優于2%的行業標準要求。

這也正如此前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我國“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機收損失率每減損1個百分點,即可挽回25億斤糧食。今年這優于行業標準的1個百分點,也有力保障了夏糧小麥顆粒歸倉。

來源:新京報
編輯:張靜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