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09:53:22 姬靜 王保明 王靖
靖邊縣席麻灣鎮位于靖邊縣西南部,地處白于山腹地,屬梁、峁、澗地形,生態脆弱,產業單一,當地政府經過兩年的試驗探索,成功將曾經的退耕還林地變成了如今的“梅香園”,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五月采櫻桃,六月摘梅杏”,又到一年杏子成熟的季節。6月25日,記者來到席麻灣鎮塘壩渠村梅杏種植基地,杏香撲鼻而來,一顆顆飽滿的杏子掛滿枝頭,一幅夏日鄉村“豐景”圖呈現在眼前。據悉,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幾乎沒有經濟效益的山杏林。
靖邊縣林業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賈金說:“我們工作隊到塘壩渠村一年來,將這里多年未見效益的540畝退耕還林杏樹,嫁接成有經濟效益的梅杏,(同時)為農民提供嫁接技術幫扶,并對該地塊進行樹體整形修剪、傷口保護、病蟲害防治、高接換頭和基地衛生清理等工作,后期將繼續跟進林業技術管理,確保梅杏口感好,品相佳,為當地農民提供一條增收致富的渠道。”
農業農村工作,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在原退耕還林基礎上,運用高接換頭技術,劈接的方法,將原來的山杏改良為現在的梅杏,因口感好,廣受好評,為當地農戶帶來了收益。
村民曹建國說:“我們這里以前是退耕還林地,群眾也沒有什么收入,就是杏熟了之后撿點杏核。去年我們把這個嫁接成梅杏,這個效果很好,特別甜。一畝地最低也能收入5000來塊錢。”
在席麻灣鎮廣陽灣村,果農穿梭在果林中采摘杏子,鄉鎮負責人和種植戶正站在一片掛滿枝頭的梅杏樹下,欣賞著嫁接后的“杏福果”。
廣陽灣村黨支部書記黃德華說:“我們村退耕還林地有1980畝,從前年開始,我們嫁接了400畝梅杏。經過兩年的發展,梅杏現在已經陸續掛果,預計今年能收入10萬元左右。在發展梅杏(經濟林產業)的基礎上,我們還發展林下經濟,今年又種了400畝的黃豆,村民看到我們的經濟效益后,也開始自發嫁接家里的杏樹。”
據悉,席麻灣鎮按照“黨建+集體經濟”的模式,集體流轉、盤活退耕還林地,發展梅杏特色產業,全鎮林果業收益產值達到330萬元以上。
靖邊縣席麻灣鎮黨委書記張永嘉說:“近年來,結合我們席麻灣(村)實際,通過充分調研論證,提出了“山頂林、山腰果、山腳田”的立體產業發展模式,我們重點在“山腰果”,櫻桃剛采摘完,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我們的梅杏園,我們的紅梅杏主要是以塘壩渠和廣陽灣兩個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來發展。現在兩個基地總面積是1300畝左右,今年盛果掛果的近450畝。”
集體經濟可分紅,村民務工有收入,為達到最大效益,席麻灣鎮采取“統一營銷方式、統一宣傳推介、統一分級分類、統一包裝物流”營銷機制,按目前測算,梅杏產量可達15萬斤,預計收入150萬元。全鎮近2萬畝的退耕還林杏樹地,實現“當年嫁接、二年掛果、三年盛產”。農民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調動。
靖邊縣席麻灣鎮黨委書記張永嘉說:“下一步我們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個產業,鎮上會成立工作專班,專門負責櫻桃和梅杏的包裝和營銷。從效益上來說,我們梅杏,畝產應該在6000斤左右。我們的櫻桃畝產收入能達到2萬元左右。今后我們會在這兩個產業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把這兩個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