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10:56:39
高考結束,志愿填報成了考生和家長的頭等大事。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隨著新高考改革不斷深入,志愿填報的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尤其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怎么填、如何選?讓考生和家長迷茫不已。
一直重點研究關注教育扶貧的普林斯頓大學和布朗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后葉曉陽,通過數據研究發現,欠發達地區考生,往往因信息不暢或對政策了解不夠而錯失了很多機會。如何幫他們打破信息壁壘,拉齊信息差,做好志愿填報這道“人生選擇題”?有這樣一支公益團隊,一直在默默助力。
圖為志愿者為貴州畢節四中的高考生講解志愿填報技巧
志愿填報的種種困惑
“我喜歡配音,不是藝考生,可以填報哪些專業?”
6月14日,在貴州畢節四中舉行的公益志愿填報活動上,考生劉佳程向志愿者提出了他的疑問。
受有聲小說和游戲影響,劉佳程從高二開始對配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你看相同的文字用不同的情感去表達,傳遞出的意思竟可以完全不同”。劉佳程一邊說著一邊向記者示范。
由于身邊沒有人從事相關工作,酷愛配音的劉佳程只能自己上網搜索相關信息。“學習配音最好是考播音主持專業,要參加藝考,出來做主持人。”劉佳程還記得,當時看到互聯網蹦出的關鍵詞,瞬間有些動搖了。
“這個專業就業范圍太窄了!我只想學配音,不想做主持人。”因對專業信息有限的理解,劉佳程最后沒有參加藝考,而選擇了普通高考。他說,高考結束反而成了他最難的日子。“不知有哪些專業,可以像播音主持一樣學習聲音藝術;也不知沒參加藝考,還能讀播音主持嗎?”劉佳程說,他的腦子里,每天各種疑問,這種感覺不亞于是在高考。
與劉佳程“不知選什么專業”不同的是,同樣來自畢節四中的考生吳傲雄,心中的困惑是已經有了想要填報的專業,但不知該不該堅持下去。
“我特別喜歡計算機,想學習人工智能。”說起自己的興趣愛好,吳傲雄的眼睛里閃著光。“但我家境一般,老師、父母想讓我學師范專業,畢業后做一名老師,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吳傲雄說,從高二開始,老師就以身說法計算機不好就業,建議他報考師范類大學。
畢節四中中學高級物理教師李恩義告訴記者,學校學生都來自周邊山區,對他們來說能夠學一門好就業的專業,比如醫生、教師、自動化等,往往是學生填報志愿優先參考因素。
困惑背后的信息缺失
這些困惑,只是鄉村考生志愿填報的一個縮影。
隨著全國新高考改革的穩步推進,貴州作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今年迎來了新高考首考。“面對新高考,96個志愿到底該怎么選擇?”貴州畢節四中教學副校長幸貴丹在志愿填報講座上的一番話,讓場下同學瞬間繃緊了弦,大家意識到這場“人生選擇題”做起來并不輕松。
在畢節四中考生馬晶晶的家里,記者發現,學校發的兩本志愿填報書被她擺放在了床頭,旁邊還有一個小本子密密麻麻地寫了好多意向學校和專業。“我喜歡航空航天,想學機械類專業。”她告訴記者,按照新高考填報規則,得先把有機械類的專業全部圈出來,再根據估分鎖定適合自己的學校。“從高考結束我就在研究,但具體院校和專業水平排名書上沒有,到現在還沒理出頭緒。”馬晶晶和記者打趣地說,要是能人工智能一鍵排序就好了。
中國教育在線副總編輯江愛萍表示,新高考賦予了學生更多選擇權,不僅選科更自由,院校、專業的選擇也更靈活、更貼合個人發展,但選擇多了,也給考生和家長甄別信息,有效搜尋篩選,個性化規劃和選擇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常年重點研究關注教育扶貧,試圖用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能改善學生的葉曉陽也深表贊同。“填報志愿不可或缺的一步是信息搜集、篩選,但對欠發達地區考生來說,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指導。”
葉曉陽表示,在他過往走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就業選擇師范方向,或者不知道有什么專業可以選擇,其核心本質是信息缺失。“他們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對職業種類知識的欠缺,這時候我們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者數字技術來彌補信息差,助力傳統填報方式提升效率。”
圖為貴州畢節四中公益志愿填報活動現場
數字化助力考生探索人生新起點
為了更好幫助鄉村考生打破信息差、填報好志愿,QQ瀏覽器給出了“兩手抓”解決方案:一手利用最新算法結合大數據分析,根據考生地區、考分以及選科,匹配沖、穩、保三梯度報考建議;另一手聯合騰訊新聞熱問,通過問答的形式鏈接高校名師、學長學姐以及各行業的千名職場志愿者,為考生提供個性化的回答。
劉佳程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在“星光志引”問答里寫下了困擾已久的問題。沒過多久,相關志愿者便從專業選擇、院校排名、就業前景等給出了各自的回答。從他們的回答里,劉佳程了解到原來不止播音主持,戲劇影視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甚至是文學、心理學專業都能接觸到配音相關的知識。“還有不少像我這種沒參加藝考,半路出家最后也取得了不錯成績的案例呢。”劉佳程興奮地說道。
“計算機專業火了這么多年,現在報考畢業后還好找工作嗎?實際就業情況如何?”吳傲雄在“星光志引”問答里寫下了他的問題。“我知道家里人讓我填報師范專業,是為了避免‘畢業即失業’。”吳傲雄說,只有他自己多多掌握信息,才能彌補他們的信息差、消解固有偏見。
值得欣喜的是,吳傲雄在志愿者回答里找到了堅持填報計算機專業的理由。“你看,這個回答——還是取決于自己的技術,計算機是工科,技術就是飯碗。”吳傲雄滿臉認同地說:“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把它做到頂尖,我覺得都不會失業。”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馬晶晶憧憬地“人工智能排序”也變成了現實。她在“AI志愿填報”里輸入省份、預估分數,以及首選和再選科目后,相匹配的可沖擊、較穩妥、可保底的學校即刻自動顯示。“每所院校都給出了我這個分數的錄取率,上一年的分數和位次信息與志愿填報書上也沒有出入。”馬晶晶一邊比照著,一邊說。
作為指導學生填報了30多年高考志愿的老師李恩義,這次和學生們一起使用了“AI工具”+“志愿者”后,感慨道:“以前用傳統的方式翻書查找,前前后后差不多要一個禮拜,AI助力后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在李恩義看來,通過互聯網幫助考生鏈接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也讓志愿填報更具前瞻性,能幫助學生更全面了解報考信息,認識社會需求,從而降低出錯率。
據了解,目前QQ瀏覽器已向50所縣域高中的高三學生推薦了公益項目,覆蓋貴州、青海、內蒙古等地區。“我們希望通過‘AI工具’+‘志愿者’的雙重加持,助力考生答好‘志愿填報’這一題。”QQ瀏覽器相關負責人表示,志愿填報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多一份“過來人”經驗分享,或許就能減少一份信息差,減少一份考生對未知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