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17:51:13
初夏時節,隨著芝麻香瓜的豐收,定邊縣紅柳溝鎮沙場村1200多座香瓜大棚棚內農戶們穿梭在瓜藤間忙碌采摘,棚外來自各地客商進行裝箱、裝車,銷售市場也熱鬧了起來。
“定邊芝麻香瓜有個好處就是純綠色產品,相比其他香瓜的是口感更好。每年從剛開始開園,到芝麻香瓜下市,我一直在這訂貨,差不多每天都來,訂2000斤到3000斤,每年應該是10萬斤以上。”寧夏銀川客商賀波說道。
每年五月沙場芝麻香瓜便進入銷售旺季,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7月,平均每天出貨量約12余噸,銷往內蒙、甘肅、寧夏等地。
(瓜農們正在為各地客商打包香瓜 盧云云攝)
“我們今年種植大棚是1200多座,主要以香瓜為主,產值預計是達到1700多萬,我們這里的土是沙質土質,晝夜溫差大,陽光照射充足,地下水質好,我們沙場香瓜品質非常好,主要是香、脆、甜。”定邊縣委政法委駐沙場村第一書記陳永貴對說道。
(香脆甜的沙場香瓜深受消費者喜愛盧云云攝)
沙場香瓜除了當地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外,外加當地群眾素有種植香瓜的傳統,這就讓沙場香瓜獨得市場“寵愛”。今年50歲的沙場村村民趙明升打小就接觸香瓜種植,他家的十余座大棚香瓜為他帶來了“甜蜜”收入。
“我今年種了11個棚,大概一個棚能產2000多斤香瓜,這兩天一斤賣15元,平均1個棚下來凈收入1萬元。”趙明升樂呵呵地說道。
像趙明升一樣有著“甜蜜”收入的農戶,在沙場村有140余戶,他們除了保留傳統種植香瓜的“老把式”,還邀請相關院校和專家,讓老把式與新技術相得益彰。
(趙明升夫妻家的香瓜喜獲豐收 盧云云攝)
“我們今年還聯系了農科院的教授,在我們村做了一個實驗種植,主要就是降肥增產,線上我們通過抖音快手新媒體進行宣傳,我們還聯系了當地有影響力的主播,為我們帶貨宣傳,讓更多人知道沙場香瓜,買到沙場香瓜。”定邊縣委政法委駐沙場村第一書記陳永貴說道。
近年來,沙場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從最初69個芝麻香瓜大棚發展到如今的1200余座,實現年兩茬種植,年產值近2000萬元,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000余元,形成了“小香瓜、大產業”的發展格局,讓“沙場香瓜”為更多農戶帶來“甜蜜”收入。
(消費者前往沙場大棚種植基地購買香瓜 盧云云攝)
“我們將從香瓜產業的補鏈、延鏈、強鏈三個方面做大做強沙場香瓜的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補鏈方面,我們擬建一個集體經濟的育苗基地,為當地瓜農降低香瓜種苗成本;在強鏈方面,我們通過線上進行廣泛推廣、直播,讓沙場香瓜走出去;在延鏈方面,擬在沙場村建一個刷漿場,把香瓜的經濟效益提升到最大化。”定邊縣紅柳溝鎮經濟綜合管理站站長李海艷說道。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符金壯 通訊員 盧云云 任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