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 16:46:53
5月25日,2024年陜西省科技活動周啟動。本屆活動周以“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主題,著重突出科普的價值引領作用。活動于5月25日到6月1日舉行。
活動周期間,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緊跟主題,制定了精彩紛呈的“2024陜西省科技活動周暨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活動,為廣大農民朋友帶來了一場“科技盛宴”,也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出良計、獻良策。
土地“增肥”農增收
“炭基肥還田可有效保存土壤水分和養料,提高肥力。”在“碳基厭氧菌肥賦能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邱凌介紹,在同等水分條件下,對黃瓜、小麥、山地蘋果、高山脆紅李等施用碳基厭氧菌肥有明顯的提質增效效果。
厭氧液體菌肥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鈣、鐵、氨基酸、B族維生素鞥,其養分可利用率高,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固體菌肥除含有上述成分外,還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腐殖酸等植物生長所需的次生代謝物。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姚義清則在“厭氧發酵技術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指出,當前沼氣生物燃氣技術存在政策支持不足、投資成本高、原料供應不足、技術瓶頸等難題。應加大投入,提高沼氣生物燃氣技術的效率和安全性,鼓勵企業參與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在“土壤健康培育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來航線說,土壤保育是根本,科學精準是保障。因此要用養結合,植物才能“吃得飽、喝得足、站得穩、住得舒服”。
“保護性耕作有三項核心技術,一是以改變微地形為主的等高耕作、溝壟耕作技術,二是改變土壤物理性狀為主的少耕、深松、免耕等技術,三是以增加地面覆蓋為主的地膜、秸稈覆蓋,留茬或殘茬覆蓋技術。”在“保護性耕作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王威雁介紹了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
技術助力逐“綠”行
只需輕輕一噴,蘋果就會敷上一層“面膜”。這層“面膜”,不僅可以為蘋果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還能防蟲防曬。該技術可以節約生產成本30%-40%,防治90%以上的病蟲害,使蘋果畝產量提高20%-30%、營養價值提高近20%。
陜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牛育華在“蘋果面膜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介紹,針對傳統蘋果套袋技術存在的“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環境污染大”等問題,團隊研制出了這款蘋果“面膜”。該“面膜”具有成膜快、透氣性好、延展性強、防護作用好等特點,有助于培育出既好吃又好看的優質陽光蘋果。
杜仲膠獨有的橡膠-塑料二重性,使其在功能材料和工程材料領域的應用前景日益凸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朱銘強在“杜仲膠促進天然橡膠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表示,團隊利用綠色低共熔溶劑耦合生物法將杜仲膠產率、純度分別提高到了91.0%和99.0%以上,對于緩解我國天然橡膠資源短缺、助推高端橡膠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小麥秸稈復合菌劑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衛亞紅說,秸稈還田應該繼續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糧田管理措施之一,對于全量還田,應以“小麥秸稈高留茬-玉米秸稈粉碎還田-隔年深松”模式最佳。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周建斌作“合理施肥促進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時指出,測土配方施肥、種養結合、碳氮磷鉀配合施用和“4R”養分管理體系等都是科學的施肥方法。
多方聯動促增效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共同的期盼。近年來,圍繞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各地正進行有益的探索,推動農村能源革命,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逐步改變,綠色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每年科技活動周期間,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都會組織體系專家進行線上授課培訓,并在線下與府谷縣、韓城市、大荔縣、禮泉縣、岐山縣、黃陵縣等技術管理部門形成互動,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讓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更加入腦、入心。這樣的活動已持續舉辦3年,不斷創新思路、模式和做法,提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助力農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此次培訓活動由陜西省農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報》主辦,農業農村部農業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西部科學觀測試驗站協辦。活動取得了熱烈反響,截止截稿日期,線上觀看人數已達74.14萬人次。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通過“2024陜西省科技活動周暨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技術培訓”活動,為農業生產者提供了高品質、個性化的技術輔導,加快實現綠色低碳技術規模化應用。相信將在農民朋友的田地里掀起一場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轉型,讓生態農業走入田間地頭、蔚然成風。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谷幸 張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