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7 14:10:14
一邊是恒溫恒濕無菌的養殖車間,機械臂將一批批不同生長階段的蠶置于飼養盤中;另一邊的生產車間里,雪白的蠶繭像“瀑布”一樣從傳輸帶上傾瀉而下……
走進浙江省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智能化、工廠化的養蠶手段,讓公司突破了養蠶的季節性限制和蠶對桑葉的高度依賴,車間里的蠶可以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產繭。“這里的蠶不吃桑葉吃‘餅干’。‘餅干’主要由豆腐渣、玉米粉、桑粉、復合維生素等成分組成。不同年齡段的蠶寶寶,吃的‘餅干’也各不相同。”公司董事長金耀說,為了培育能吃“餅干”的蠶,他們反復選育蠶種,摸索了整整7年。
△客戶來收購蠶繭的卡車正在裝貨。新華社記者殷曉圣攝
“嵊州是‘中國領帶之鄉’,全市領帶每年真絲用量達7000噸,其中95%需要從外地采購,一旦價格波動,嵊州的領帶生產企業就會震蕩。”嵊州市領帶行業協會秘書長錢豐說,2010年前后,嵊州領帶產量到了“天花板”,利潤卻一直在“地板上”。為破除蠶絲原料的供應束縛,嵊州一些領帶企業有的在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建立百萬畝的蠶桑基地;有的則開始研發工業化養蠶技術,探索規模化生產。
△蠶正在吃特制的飼料。新華社記者殷曉圣攝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金耀了解到有人正嘗試用人工飼料養蠶,但當時處于試驗階段,尚未實現工廠化生產。他從中看到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希望,下決心將多年積累的產業資金用于人工飼料養蠶研發上。2019年,陌桑高科公司工廠化養蠶項目成功量產,其“高密度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在當年的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入選中國科協組織評選的“顛覆性創新榜”。
△恒溫恒濕無菌的養殖車間 新華社記者殷曉圣攝
“每一個核心環節的突破都像‘春蠶爬行’,背后經歷的是成百上千次的失敗。”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何銳敏說,他們先后攻克了蠶種選育、飼料配方、智能化飼養裝備和器具、防病控制體系和環境控制等多項技術難題,最終形成了一套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的養蠶新模式。“現在工廠1年的產繭量達到4萬噸,相當于40萬蠶農一年的養繭量。”何銳敏說,蠶絲強度、清潔度明顯好于傳統飼養的蠶絲,質量達到國家標準5A級以上,為下游高檔蠶絲產業提供了原料保障。
△生產車間里,員工正在挑揀蠶繭。新華社記者殷曉圣攝
據了解,目前陌桑高科工廠化養蠶項目的綜合利潤率超過30%,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除了紡織用途,由于蠶絲具有極好的人體生物相容性,蠶絲在生物醫療、食品保鮮、美容面膜、環保材料等領域具有廣泛用途,這也給企業未來發展帶來無限商機。”金耀說。蠶桑研究專家孟智啟表示,工廠化養蠶項目實現了蠶、桑分離,削弱了自然條件對生產活動的限制,極大拓展了生產空間,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跨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