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12:27:37
近年來,清澗縣農業生產圍繞常住農戶主導產業全覆蓋目標,以規模化整合、社會化服務、合作化經營為突破口,通過小田并大田、土地統一種、村民共參與等措施,實現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以規模化整合為載體,實現“小田變大田”
針對縣境內土地零散、效益不高等問題,清澗通過土地平整、高標準農田建設、旱作節水農業推廣等措施,采取土地流轉、入股、托管等方式,將一家一戶的零散小塊土地合并整合、集中連片、統籌使用,確保應種盡種、高產穩產,努力改變“靠天吃飯”局面。
多年來,該縣累計整合土地18.9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3.5萬畝,今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1.6萬畝,完成玉米單產提升4萬畝,推廣高粱、谷子等良種6萬畝,確保全年糧播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總產量達到11萬噸以上。目前已整合流轉土地8.7萬畝,與104個村集體、87個種糧大戶簽訂了統一托管協議,帶動在家農戶4150戶。
以社會化服務為保障,實現“土地統一種”
針對農村青壯勞力大量外流、無人種地問題,清澗縣全面加大農機推廣應用力度,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目前全縣農業機械總量達到4.1萬臺(套),機械化作業面積30萬畝,節省勞動力6000余人,逐步改變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局面。
為了推進社會化服務保障,該縣成立了農業科技服務團隊,組建7個產業技術服務小組、100多名科技服務人員深入14個鎮(中心)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實現農業產業科技服務全覆蓋。大力推廣“農機合作社+服務隊”模式,成立全縣農機社會化服務總社,整合36個小型農機社(農機散戶)的各類農機335臺,組建14個托管服務隊,劃片包干5個作業區域。目前,已整合涉農資金3876萬元用于種子、化肥、托管、保險等補助;已籌備玉米、小雜糧等良種9萬畝;新培訓農機手50名,新增農機維修、輔助服務等就業崗位527個;已投入86臺(套)機械完成旋耕、播種作業2萬畝。
以合作化經營為牽引,實現“村民共致富”
清澗縣成立農投公司,14個鎮(中心)成立經濟聯合社,每個村成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全體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為合作社成員,將土地托管至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由縣農投公司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購銷。土地經營所獲收益的大部分由全體村民按比例分紅,合作社提留部分收益用于發展集體經濟,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讓更多農民從中受益。
實施合作化經營以來,該縣通過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訂單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使原來單打獨斗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變成全社“大聯合”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成本共攤、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市場化管理機制,實現“一地生三金”,即土地流轉的“租金”、地里務工的“薪金”、秋收分紅的“股金”。目前,全縣330個村集體經濟全部“破零”,總收入由2022年的1432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010萬元,其中年收入5至10萬元的255個村、10至50萬元的69個村、50萬元以上的6個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12689元增加至2023年的14630元。
下一步,清澗縣將持續通過規模化整合、社會化服務、合作化經營三項舉措,全力以赴推動全縣39萬畝紅棗林、30萬畝小雜糧、10萬畝中藥材、7萬畝酸棗、4萬畝紅梅杏增單產、延鏈條、提效益,將1.78萬戶常住農戶牢牢嵌在產業鏈條上,讓在家農戶戶均發展種植產業5畝以上,或養殖黑牛5頭以上、黑毛土豬10頭以上,高粱、谷子畝產提升35%以上,玉米畝產提升30%以上,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實現“村村有穩定收益、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