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10:39:20
“在冬棗這個樹種上,如果枝條過密,一是影響掛果坐果率,二是嚴重影響果實品質”“剪下來這個枝如果有嫁接任務,隨即可以支撐接穗,不會浪費。”近日,一場果樹管護技術培訓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資峪溝村舉行,商洛市科技特派員、商洛市特色產業與休閑農業指導中心農藝師許云鵬走進室內課堂、田間地頭,為村民講解冬棗和葡萄栽培管護技術。
科技特派員許云鵬以大家普遍關注的“冬棗如何坐果”問題引入,指出應高度重視冬棗花期的綜合管理,或在提高樹勢的基礎上進行坐果,或在坐果同時增強樹體營養,以達到平衡樹勢和提高產量的目的。此外,許云鵬從樹形培養、根系的管理、施肥、噴藥、激素、果品生長、病蟲害防控、水資源控制、肥料營養搭配、剪伐修裁、花期管理、采摘和貯存、土壤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冬棗、葡萄種植管理各階段、各環節管理要點。重點對對棗樹、葡萄花期坐果管理、通風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管理等作了細致講解,并提醒棗、葡萄種植戶在噴藥、施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的標準進行生產。許云鵬還深入田間地頭與冬棗、葡萄種植戶進行互動交流,現場指導冬棗、葡萄種植戶觀察葉片、樹勢等,并提出冬棗、葡萄花期管理的具體措施,解答冬棗、葡萄種植戶相關疑問,現場氣氛熱烈,討論充分,取得良好效果。
“棗樹的修剪時期和其他落葉果樹一樣,一般分為休眠期(又稱冬剪)與生長期(也稱夏剪)修剪。棗樹休眠期長(160天以上),愈傷能力差,冬季干燥寒冷地區,冬剪過早,傷口易風干,影響剪口芽萌發,因而冬剪不宜過早,一般在2~3月到發芽前進行為宜,剪口在芽上1厘米處為好。棗頭萌發自4月中旬開始~8月枝葉停止生長前,不斷有新棗頭發生,萌發高峰一般在5~7月間,在此期間應每月進行一次夏剪。若能及時適當抹芽、疏枝、摘心、調節棗頭生長勢及密度。可以減少樹體養分的消耗,適時調整各個部分生長勢力的均衡,保持適當的枝葉密度,有利于通風、透光和生長發育,還可減輕冬剪量并較單行冬剪效果好。幼樹應以夏剪為主,冬剪為輔,促使早成形、早結果。修剪方法:(1)疏枝將樹冠內不能利用的徒長枝、下垂枝、過密的交又枝及干枯枝和病蟲害危害的枝從基部除掉的修剪手法。疏枝能起到使樹體養分集中,通風透光,平衡樹勢的作用。(2)短截校長的枝條在所需處剪短。作用是增強下部養分,刺激主芽萌發,促其抽生新枝,保證樹體健壯和結果正常。(3)回縮即對多年生延長枝和結果枝系的縮剪。也可以抬高枝頭角度,增強生長勢,利于枝組的復壯和老樹更新。(4)刻仿即在主芽上方1厘米處刻傷,深達木質部,促其主芽萌發新枝。此法對幼樹迅速擴冠,及早成形有較顯著的作用。(5)摘心在生長季節將新生棗頭頂芽或二次枝和棗吊先端摘掉,控制其加長生長,對培養結果枝組和提高坐果率作用顯著。其次,要樹立精品化意識,從高產向高品質過渡,打造優質冬棗;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在生產的同時要注重土地的保護和土壤的改良,防止過度耕作和土地荒漠化:要樹立科學種植理念,新技術的涌現使得農業生產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新技術,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才能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續。”科技特派員許云鵬強調。
“在葡萄產業全年最關鍵的時候,科技特派員許老師為我們技術培訓,為今年葡萄的收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葡萄種植戶張先生說,他學到了葡萄花前根系的管理、花前的肥水管理、葡萄病蟲害的防治以及保花保果的措施等,對他提升種植技術有很大的裨益。““我今天聽專家主要講了三點,第一個是棗樹種植不能太稠,第二個是積極做好病蟲害防治,第三個是用好地上的水肥。專家講得很好,對我啟發很大。我對今后的冬棗種植充滿了信心,我會努力管好冬棗樹,爭取在今年讓冬棗畝產更多,產出的冬棗品質更優。”一位冬棗種植戶自信地說道。
“當下,冬棗產業發展風頭正勁、未來可期。資峪溝村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棗農們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助力冬棗產業長遠健康穩步發展。棗農通過參加培訓,切實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能把學到的知識、掌握的技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真正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下一步,資峪溝村將持續推進特色冬棗、西瓜、陽光玫瑰等水雜果產業發展,將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強化冬棗、西瓜、葡萄管理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的種植水平,優化經營管理模式,強化品牌意識,切實促進冬棗質量、產量提升,助力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資峪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勇表示。
最后,科技特派員許云鵬和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資峪溝村包扶單位商洛市氣象局農業氣象專家和該村兩委干部對近期氣象條件對特色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分析、資峪溝村特色產業發展進行討論,推動資峪溝村冬棗、葡萄產業的持續發展。
據悉,為培養幫帶鄉村本土技能人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商洛市科技特派員結合工作實際,奔走穿梭于各產業基地,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和產業技術能手、致富帶頭人建立長期師徒聯系,通過精準“把脈”,對癥開方,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科技力量。(通訊員 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