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7 16:28:37
日前,公安部公布5起農資“忽悠團”售假典型案例,有不法分子先以小恩小惠吸引農民參加活動,再扮演成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吹噓假劣農資產品功效、性能,伺機兜售假劣農資,致使部分農民遭受嚴重經濟損失。
由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假劣農資在初期難以察覺,后期一旦發現農作物有異常,往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時值春管春耕關鍵期,保障農資產品質量安全關系著國家的“糧袋子”和農民的“錢袋子”,不容大意。還要看到,嚴打重處“忽悠團”,不只是為了規范市場秩序、維護農民權益,也是在保護小農戶主動嘗試新技術、新品種的積極性。
因此,有關部門要從嚴監管,加強全鏈條治理,針對“忽悠團”花樣翻新的坑騙手法,重拳出擊、深挖嚴查,同時開展農資科普和法治教育,幫助農民提高識假辨假的能力,讓農資“忽悠團”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