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08:59:09
每年正月過后,便進入春耕生產的農忙時節,做好農作物春管工作,關乎著這一年來的收成問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重點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如何才能實現穩面積、增單產,充分打好糧食安全“保衛戰”。3月11日,記者采訪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仵均祥教授,重點圍繞“小麥春季病蟲害防治工作”進行了介紹,為廣大農戶麥田春管打好“預防針”。
仵均祥介紹,目前已進入麥田春管階段,對小麥生產來說尤為重要,國家也非常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多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都有強調。時下的小麥春管工作中,從“植保”角度來講,要重點做好“兩病兩蟲”的防治與監測,“兩病”即條銹病和莖基腐病,“兩蟲”即紅蜘蛛和蚜蟲。
“這四大病蟲害不僅在關中麥區常年發生,在全國多個麥區也多有發生。對小麥的生產造成嚴重危害。時下剛進入春季麥田管理期,正是小麥返青拔節時間。四大病蟲害中,其中‘一病一蟲’需盡快采取防治措施,另外‘一病一蟲’則要做好監測,按照麥田病蟲發生動態,適時做好防治工作。”仵均祥說。
小麥莖基腐病:及時噴藥防治
小麥莖基腐病是由禾谷鐮孢菌、假禾谷鐮孢菌等一種或多種病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屬于典型的土傳性病害。在返青期,小麥生長發育加快,抵抗力下降,此病更易侵染發生。
仵均祥說,該病是從小麥根部和莖基部開始侵入,侵染小麥的主莖和分蘗節,在根莖連接處先發病,并逐步向上擴展,在小麥抽穗時造成嚴重危害,形成白穗,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感染莖基腐病的小麥
拿起一株發病的小麥幼苗,仵均祥指著小麥根莖部說,出現小麥莖基腐病的原因在于土壤中存在病原。特別是以陜西關中為代表的我國北方小麥產區,常年采取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耕種方式,秸稈基本全部還田,帶菌的秸稈集中在土壤淺層,不斷積累,為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當然,氣候條件,特別是降雨量與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也有密切關系。
針對發病原因,仵均祥建議,返青期是控制小麥莖基腐病發生危害的重要時期之一。按照農業農村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出的“一拌一噴”的防治策略,在播種時未進行拌種防治或拌種防治效果不好,目前田間已出現發病植株的情況下,抓好目前的“一噴”防治勢在必行。
圖為仵均祥為記者展示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特點
可選用含有丙環唑、丙硫菌唑、多菌靈等成分的藥劑及時進行噴防。注意噴藥時要加大藥液劑量,將小麥植株,特別是根莖處噴透,讓藥液沿著小麥幼莖似有滲流的跡象,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治小麥莖基腐病。
小麥“紅蜘蛛”:噴藥、除草、巡查綜合防治
3月份氣溫回升較快,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拔節期,病蟲害發生日益加重,特別是旱塬地區田間容易出現紅蜘蛛刺吸小麥汁液,影響光合作用,如不及時防治,將影響小麥生長。一般在田間常呈現點片發生,嚴重時會蔓延到全田發生。
仵均祥說,當前,在進行小麥春管過程中,“紅蜘蛛”是重要防治害蟲之一。它個體小,隱蔽性強,主要危害小麥葉片。發生初期被害葉片上會出現褪綠斑點,隨后葉片變黃,甚至干枯,甚至造成干枯現象。
紅蜘蛛易暴發、傳播快、危害重,因此要早防早治。仵均祥建議,在小麥剛返青起身時,如發現“紅蜘蛛”,要及時噴藥防治,此時防治效果顯著。在清除過程中,要將雜草除掉,一般來說,雜草較少的麥田,紅蜘蛛的發生與危害情況會相對較輕。
另一方面,要加強巡查,在蟲害發生初期,就應控制住蟲害發生面積。防治藥劑可選用噻蟲·高氯氟、高效氟氯氫菊酯、聯苯菊酯等藥劑兌水均勻噴霧防治。
春季氣溫相對較低,為了提高藥效,同時與紅蜘蛛的活動時間協調,用藥時間可選擇在晴朗無風、氣溫較高的中午時段進行。
小麥蚜蟲:早發現、早防治
小麥蚜蟲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災害性害蟲。危害小麥的蚜蟲種類很多,但是最重要的種類是麥長管蚜,又稱之為“麥穗蚜”,也就是在小麥抽穗以后,麥穗上所發生的密密麻麻、紅褐色或綠色的蚜蟲個體。眾所周知的小麥穗期的“一噴三防”,其中蟲害防治的重點是小麥蚜蟲。
仵均祥認為,麥穗蚜是一種季節性遷飛性害蟲,它在包括關中地區在內的北方麥區不能越冬,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小麥田里越冬。
隨著春暖花開,氣溫逐漸回升,南方地區麥田里邊的蚜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大量產生有翅蚜,隨氣流由南向北遷飛,然后在北方麥田里開始出現。
仵均祥說,雖然近年來的調查結果表明,也有個別麥穗蚜個體可以在楊凌當地越冬,但是這些越冬個體數量特別少,或者不足以引起小麥后期蚜蟲大發生的現象。所以,眼前蚜蟲的防控應以做好監測為重點。
特別要注意在小麥返青拔節后期,特別是進入孕穗到抽穗期,這是麥穗蚜發生危害最嚴重的時候。由于麥穗蚜繁殖能力強,年發生世代數多,噴藥一次即使殺傷95%甚至98%,殘留的個體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再次暴發成災。所以,務必要做好監測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防治。
小麥條銹病:做好監測 及時防治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生產當中毀滅性的一種病害,在我國許多麥區,特別是西北麥區,包括陜西關中麥區在內,是小麥條銹病最容易猖獗成災的地區。一旦大發生,造成的危害是毀滅性的。
仵均祥說,越冬之后,小麥條銹病開始逐漸發生,在小麥苗中越冬的病原菌開始生長發育,并產生繁殖體,也就是我們在小麥葉片上看到的黃色孢子堆擴散危害。
當前正是小麥條銹病發生的初期,務必要做好監測工作。間隔3-5天對全田進行踏查一遍,仔細檢查,發現一片葉片如果有小麥條銹病的孢子堆,就要對周圍一片小麥苗進行噴藥防治,即就是常說的“發現一片葉,噴藥一片地”。
因為條銹病傳播速度特別快,一旦發現發病中心,不能及時的予以控制,很快就會傳播到大范圍內,甚至影響整個麥田。所以當前做好對小麥條銹病的監測,對及時控制小麥條銹菌病的危害至關重要。
仵均祥分析,去年冬季和今年早春降雨降雪相對充足,也就是降雨條件和降雪條件或者土壤的濕度條件適宜小麥條銹病的傳播和流行,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好小麥條銹病的監測是控制小麥條銹病大發生的條件和基礎。
因此,農戶要特別關注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危害,以做到及時監測、及時防治。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王朝陽 谷幸 李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