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15:00:23
3月7日,在第十六屆楊凌“雙交會”舉辦首日,“西農模式”成為會期熱議話題,并與“農業科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這一主題彼此呼應。該模式是基于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方式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演變升級而來。
當天上午,在舉行的“西農模式”助力產業振興大會現場,與會專家認為,這一模式是在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托,以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吸納企業、地方經濟組織和農戶參與的一種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目前,該模式已走出了一條發揮大學科技人才優勢、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累計推廣效益達2370億元。
科技起筆,繪好“農業高質高效圖”
服務國家“三農”發展是農業高校的重要使命。為探索農科教推、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農技推廣新路徑,支撐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2005年“西農模式”應運而生。
截至目前,該模式已在陜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18個省200余個市縣政府、科技機構、農業企業合作。并與產業核心區生產一線協同建立了30個試驗示范站、12個產業研究院、50個示范基地、200多個(示范園),涉及糧食、畜牧、果業、蔬菜以及特色產業30多個,成為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源”與“輻射源”。
專家團隊在大棚調研。
期間,校企結合多學科專家團隊,開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實現學校專家與基層農技力量的有效對接、科研課題與農業生產問題的有效對接、技術推廣服務與農民需求的有效對接,推動區域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校地共建的試驗示范站(基地、示范園)70%以上在貧困縣區,每年500余名專家常駐在農村,為當地產業扶貧提供全方位的決策咨詢、規劃指導、技術服務、人才培訓,實現了科技服務與產區需求的有效對接。
創新運筆,繪好“鄉村振興活力圖”
圍繞榆林及陜西玉米產業發展技術需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榆林玉米試驗站以提升玉米科技競爭力為目標,與地市農科院、農技部門和企業協作,進行玉米新品種培育、栽培技術集成、推廣模式探索,為陜西乃至西北玉米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玉米首席專家薛吉全介紹,“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列入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增密度提單產主推技術。該項技術2020—2023年期間,在陜西省累計推廣2303.68萬畝,增產13.40億公斤。
薛吉全(左二)指導玉米“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產高效技術生產。
試驗示范站的建立為大學科教人員深入生產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平臺,促進科學研究與生產問題的結合,增強科研創新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小麥為例,培育出的“西農511“等系列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增產糧食40億公斤,推動了黃淮麥區優質小麥產業的快速發展。
因農立命,為農擔當。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堅持教學、科研、推廣、生產結合,圍繞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探索形成了針對性強、適應不同地域農業特點、行之有效的多種科技推廣形式。
產業落筆,繪好“農民增收致富圖”
曾經貧窮的陜西眉縣金渠鎮第二坡村,450余戶農民在“西農模式”加持下,將95%的土地種上獼猴桃。2018年,年收入10萬元的家庭占到70%以上,人均猴桃收入15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猴桃專業村。
白水蘋果試驗示范站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名專家與10名縣農技骨干共同組成團隊,??h聯合實施了科技入戶工程,重點集成和示推廣了8項關鍵實用技術,帶動自水縣蘋果從4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55萬畝,產值從5.25億元增加到100億元以上,蘋果收入占到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山陽核桃試驗示范站有10名不同學科專家常駐工作,在核桃嫁接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嫁接成活率由10%提高到95%,帶動農民高接改良核桃樹近1000萬株。引領帶動商洛市核桃種植面積翻一番,產量翻二番,人均收入翻三番。
專家在安康北亞熱帶經濟林果樹試驗示范站調研。
北亞熱帶果樹試驗站建在貧困縣安康市漢濱區,當地農民可隨到隨學,通過技術引領使枇杷、柑橘等特色產業成為群眾脫貧的“香餑餑”。該區清泉村402戶1519人總收入1000萬元,枇杷單項收入占50%以上枇杷真正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西農模式”日趨完善和成熟,未來,該模式必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展現擔當。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耿蘇強 實習生:張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