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7 09:25:02
138.57元!這是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最新發布的2月第1周全國生豬養殖頭均盈利數據。而自1月第4周起,生豬養殖業已連續三周盈利。春節前養殖效益改善,固然是季節性消費旺季提振所致,但對于去年以來深受超長虧損周期所困的養殖場戶而言仍具提振信心之效。要知道,去年全年,全國生豬養殖頭均虧損76元,是自2014年以來首個全年虧損的年份。
生豬生產供應持續穩定增加,豬肉消費偏弱,供需天平失衡使得生豬價格自2022年10月中旬高點跌落后長期低位運行,業內關于豬周期的既往認知似乎也不靈了。潮起潮落、有賠有賺,方為常理。眼下,節后生豬市場消費淡季已臨,新的一年,生豬養殖業期盼的盈利周期的“春天”又在哪里?
豬肉產量三連增,年均兩人一頭豬
過去一年,豬價走勢最大特征是什么?四個字可以概括——低位“躺平”。觀察卓創資訊肉類市場分析師馬麗媛提供的近五年全國白條豬肉市場成交均價走勢圖,前四年價格曲線均有明顯的高低起落,豬價大起大落的“劣根性”依舊可見,但2023年走勢風格驟變:不僅全年波動“波瀾不驚”,粗看如同一根直線,而且,價格水平在近五年的最下方。
馬麗媛分析,2023年國內白條豬肉市場價格長期低位徘徊,雖然也呈現出“跌—漲—跌”的走勢節奏,但全年價格高低落差明顯收窄。以2.5—3.5cm膘厚白條豬肉批發價來說,全年均價19.07元/公斤,同比下跌21%,全年最高價為8月2日的22.49元/公斤,最低點為4月17日的17.35元/公斤,高低價差僅5.14元/公斤。
人們常說:貨足價穩。但如果“貨”過于充足呢,哪怕是階段性的?
從全國豬肉生產供應看,2022年,生豬出欄6.99億頭,平均兩人可攤上一頭豬,全年豬肉產量5541萬噸,居民吃肉已不在話下。到了2023年,全國生豬出欄又增至7.27億頭,增長3.8%,出欄量僅次于2014年的高點記錄,而豬肉產量則增至5794萬噸,增長4.6%。依據2023年末全國最新人口數量計算,人均可消費豬肉41.1公斤。但實際消費卻不盡如人意:2023年全國人均消費豬肉23.5公斤。“可消費量”與“實際消費量”的差額,當為豬價低迷不振的最好“注腳”。
作為農業強省,2023年,江蘇全年生豬出欄2408.5萬頭,同比增長6.6%;豬肉產量191.3萬噸,同比增長6.7%。生豬出欄量和豬肉產量均呈現“三年增”,同步創近5年新高。
讓生豬養殖場戶感到迷茫的是,這一輪豬價低位調整的周期之長前所未見,用過去一個“豬周期”漲跌歷時三四年的傳統認知已難把握當前豬價跳動的脈搏。而更讓人苦悶的則是,豬價長時間低位運行,造成養殖效益曲線長期圍繞著盈虧線波動,去年全年最終還是虧損的。
記者查閱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發布的全國生豬養殖效益監測周報,去年2月第二周全國生豬養殖頭均虧損272元,差不多算是虧損最多的時候了,其余虧損時間經常只微虧數十元,像去年最后一周僅虧了7元。而在豬價反彈的7月份,生豬頭均最多也就賺了249元。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朱澤坤表示,去年全國生豬養殖頭均虧損深度雖不如往年,但虧損的時間跨度大大拉長了,與此同時,盈利的時間段以及盈利的豐厚程度均不及往年,所以,綜合算下來,全年養豬不賺錢。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生豬養殖三巨頭——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和新希望,其生豬養殖業務這一塊均虧損,預計扣非凈利潤合計虧損超143億元。
去產能不盡如人意,豬肉消費仍偏弱
“豬價反映了市場供需情況,而供需情況則受到能繁母豬存欄量、季節性消費、豬企出欄節奏、國家凍肉收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問題是,前幾年快速復產后,能繁母豬存欄量持續超出正常水平,從而造成了當下生豬供應過剩。”省農科院豬育種與生產首席專家徐小波說。
業內普遍認為,行業去產能的速度仍是生豬養殖業走出當前困境的首要因素。據徐小波分析,近一年多來,國家一直在鼓勵去產能操作,但行業實際去產能進展比較緩慢。2023年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142萬頭,雖同比下降5.7%,但與去年新修訂的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所設定的3900萬頭合理存欄量相比,仍高出6.2%,處于需要采取調控措施的“黃色區間”。目前養豬行業的中小散戶占比較非瘟前大幅下降,母豬繁殖力和生豬育肥等生產性能指標都大幅提高,所以,按豬肉消費實際需要,能繁母豬存欄量理應進一步調降。
“現在大規模的養殖場太多了,擠壓的是我們這樣的小養殖戶的生存空間,我身邊有60%的同行都離開生豬養殖這個行業了!”東海縣駝峰鄉董馬養豬場負責人李善學向記者“大倒苦水”。
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王亞男分析認為,國內生豬產業格局正發生顯著轉變,主要體現在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規模化養殖主體占比逐步提高,散戶占比逐步降低。根據卓創資訊調研及監測數據,預估2023年能繁母豬2000頭以上的企業生豬出欄量占比或達35%。“無論是對抗非洲豬瘟的生物防控技術,還是對抗豬價波動的能力,規模養殖集團無疑都明顯優于散戶。”
記者注意到,或許正是出于對自己抗風險能力的“自信”,近年來一些規模養殖企業甚至出現逆周期擴產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行業整體去產能的速度。如,溫氏股份稱,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能繁母豬約155萬頭,公司初步計劃2024年底能繁母豬數量在2023年底存量的基礎上再增加5萬—10萬頭。
生豬產能和豬肉產量居高不下,與此同時,豬肉消費需求則在走低。隨著傳統消費習慣的轉變,牛羊肉、雞肉、水產品以及雞蛋等對豬肉的替代消費現象增多。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豬肉在肉類消費的占比已從2014年的63.3%降至49.1%。
2月22日下午,記者走進南京西善橋農貿市場,一名李姓的豬肉攤攤主對記者說:“這幾年生意一直不太好,你看我進貨價12.5元/斤,賣也就賣13元/斤,也就春節期間買豬肉的人多些,平時都沒什么人買,肉價也賣不上去!”
韌性而非任性,穩健經營是王道
“我養豬養了十幾年了,去年一年我們處于努力保本略有盈余的狀態,上半年一直在虧損,8月左右豬肉價格有所提高,年底飼料價格便宜,成本降了一點,所以有了一些利潤。對于我們小型養殖場,肯定今年還是穩健經營為主。”東臺市頭灶鎮華源生豬養殖場潘根華說。
有數據顯示,21世紀以來,我國已經經歷了5輪豬周期。在疊加多重因素之下,這輪豬周期呈現出更多不同特點。面對行業的持續虧損,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穩健經營定為發展目標,并努力尋求高質量發展的增長路徑。
鎮江市養豬協會會長、鎮江希瑪牧業公司董事長馬榮坤說,作為年出欄生豬3.5萬頭的規模養殖企業、“國家級生豬調控基地”,希瑪牧業去年沒有增加產能,今年仍將穩扎穩打,不盲目擴張,通過提高養豬技術水平、加強管理等措施進一步降本增效,計劃引進梅山母豬,改良豬肉品質。
徐小波建議,作為養豬場戶,首先要做好非洲豬瘟及其它重大疫病的防控,努力做到精準飼喂以降本增效;在行情把握方面,要關注和把握國家政策調控、母豬產能的變化、大型豬企的操作和季節性行情,對是否及時出售或是適當壓欄作出快速反應。
如何讓生豬養殖產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我省也在持續發力。去年7月,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生豬穩產保供的通知,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抓緊組織實施生豬扶持政策。省財政廳則積極推進生豬“保險+期貨”試點。截至2023年底,全省試點地區的生豬“保險+期貨”保費收入累計9207萬元,為2116戶次中小生豬養殖戶提供了22.84億元價格風險保障。日前,江蘇省委一號文件發布,明確提出,要持續穩固生豬基礎產能,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120萬頭左右,規模養殖場保有量穩定在5000家以上。
本輪豬周期已歷時23個月,且已持續近一年的磨底震蕩,持續磨底何時結束?在采訪中,不少養殖企業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王亞男分析,自2023年5月份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量呈持續下降態勢,而根據能繁母豬后推10個月左右反饋到生豬出欄量上的規律來看,生豬實際可出欄量或處于持續減少狀態。隨著供應陸續減少,豬價磨底階段或接近尾聲。“雖長期行情仍然看生豬供需基本面,但近兩年情緒面、消息面對短期行情的影響力度不斷加大,部分養殖戶存在盲目跟風壓欄、補欄的情況。因此,養殖戶需要做好中長期的出欄計劃,并對短期行情進行合理預判,避免盲目跟風。”王亞男認為。
“我感覺生豬養殖產業未來迎來春天只是時間問題,我們小型養殖企業期待政府能夠加強對產能的調控,給我們這種散戶更多的扶持。”潘根華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優化生豬產能調控機制”。縱觀過去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有關生豬產業的表述,可見政策的著力方向已從生豬產能保護逐漸轉為優化產能調控。顯然,何時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生豬養殖業邁進新盈利周期的鎖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