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 10:22:48 陳靜仁
糧滿倉廩,“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糧食播種面積達1099.2萬畝、總產量253.9萬噸;
產業興旺,五谷豐登、群眾“錢袋子”更鼓——全力打造蘋果、蔬菜、羊子、馬鈴薯4個百億級主導產業和小雜糧、中藥材、肉牛、生豬4個十億級特色產業;
田壟阡陌,和美安寧、老百姓幸福指數更高——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等工作 ,全領域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
翻開2023年陜西省榆林市的“三農”工作成績單,亮眼的數字、有力的舉措記錄著“塞上駝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也映照出榆林市在“三農”工作中付出的智慧與汗水。
倉廩實 飯碗牢
2023年10月24日,經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現場實測,榆林市靖邊縣5000畝玉米水肥一體化種植基地畝產高達1350.36公斤,位居全國“千畝片”單產第二。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高產的背后,是不誤農時抓生產、高標準農田建設,更是科學種糧真正落實到位。2023年,榆林市堅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發展,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099.2萬畝、總產量253.9萬噸,較上年分別增加6.2萬畝、1.4萬噸,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榆林市在海南省樂東縣抱孔洋南繁育種核心區,購置1200平米南繁科研實驗樓,流轉224畝科研育種基地,建成榆林南繁育種基地,成為全國少有的在南繁核心區建立基地的地級市。
農機是現代農業的利器。榆林發放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9430萬元,補貼農機具2.6萬臺套,全市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332.9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05%,接近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榆林榆陽區補浪河鄉點石村農機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社會化服務。(賈赟 攝)
種植科學是穩定增產的“金鑰匙”。榆林市率先在全省啟動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五年行動,分區域推廣漫灌改滴灌、噴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體化、軟體集雨窖補灌、山旱地“四位一體”補灌、旱作農業集成技術“六大模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18萬畝、高效旱作節水農業113萬畝。
產業興 錢袋鼓
隆冬時節,榆林山地蘋果、子洲黃芪、羊肉組成了餐桌上一道道暖心又暖胃的美食……近年來,榆林農特產品憑實力“出圈”,特色產業煥發出蓬勃生機。
2023年,榆林市聚焦產業發展,全鏈條推進“4+X”產業提質增效。榆林市山地蘋果、蔬菜、馬鈴薯播種面積分別達116萬畝、75萬畝、211萬畝,產量分別達68萬噸、237萬噸、268.5萬噸,實現產值50億元、59億元、52億元;羊子產業實現產值78億元。此外,因地制宜發展的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也分別達到了40萬畝、260萬畝。
榆林米脂縣小米加工車間內。(常旭峰 攝)
榆林市為了持續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制定出臺了《榆林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明確了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的總體原則、申報流程、重點任務、管理保護等內容。啟動榆林優質特色農產品名錄編制工作,推進名錄化、規范化管理。整合發布榆林山地蘋果和米脂小米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了1個榆林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直播展銷中心,建成9個榆林優質特色農產品縣級展銷中心,各類駐外營銷機構、產品門店10個,其中,綏德縣裴家峁農批市場被認定為省級農產品產地市場。
各項助力特色農產品興隆發展的舉措正助力榆林市農業邁向更高臺階,成為榆林市一張張亮眼的“城市名片”。
鄉村美 百姓樂
冬日里,走進榆林市佳縣坑鎮赤牛坬村,特色景區、民俗博物館、農家樂依次排開,干凈整潔的路面延伸入戶,錯落的農家小院別有韻味,群眾幸福滿足的笑意掛在臉龐,富足和美的景象令人過目難忘。赤牛坬村是中國美麗鄉村,也是“千萬工程”經驗在榆林市落地生根結出的碩果。
2023年,榆林市聚焦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領域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其中,突出抓好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新建衛生廁所3.37萬座,累計完成改廁29.9萬座,衛生廁所普及率67.93%,較2022年提升10.7個百分點。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94.43%、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8.8%。
榆林神木市納林采當現代農業園區千畝紫花苜蓿收割現場。(馬騰 攝)
同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兩減四提升”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據統計,榆林市已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296.4萬畝,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穩定在41%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5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8%,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3%以上。
田疇沃野滿目新,鄉村振興奏強音。2024年,榆林市將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和無定河、黃河“三線兩河”沿線村莊為重點,計劃打造“千萬工程”市級示范村50個以上、省級示范村50個以上,以點帶線、連線成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三農”畫卷正在塞北大地的廣袤沃野上波瀾壯闊地鋪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