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09:53:11
隨著快遞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足不出戶購全球”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快遞在悄然間深度嵌入生產、分配、流通等各環節,成為反映經濟活力的“風向標”和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著眼鄉村,快遞一頭保障著鄉村居民的便捷生活,一頭牽系著鄉村產業的發展上行,其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
2014年,“快遞下鄉”工程啟動,直到2020年,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同年4月,國家郵政局提出“村村通快遞”的目標。截至2022年,全國已累計建成990個縣級寄遞共配配送中心、27.8萬個村級快遞服務站點,全國95%的建制村實現快遞服務覆蓋,平均每天有超過1億件包裹在農村進行寄遞。
從“快遞下鄉”到“快遞進村”,鄉村快遞業隨著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不斷換擋升級。近日,第五屆中國國際快遞業大會在“中國快遞之鄉”浙江杭州桐廬縣舉辦,有哪些新變化值得關注?未來鄉村快遞業發展又有哪些新趨勢?記者在大會現場一探究竟。
小包裹里的強產業
一張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快遞服務站點如星云密布,海南的火龍果、四川的橙子、新疆的葡萄……每個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在地圖上都有顯示,這是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繪制出的農特產品包裹地圖。
據介紹,地圖上是各地特色農產品通過快遞這張大網上行的包裹情況。通過對實時數據的分析挖掘,可以實現對全國農產品分布、農產品產量、流量流向、上市時間、消費市場等信息的綜合分析,優化快遞網絡布局,實現倉儲預判、路徑優化,進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時效。
“通過對快遞數據資源的利用,達到整合調配農產品供應鏈各方資源,推動農業從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向線上線下結合轉變,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中心數據管理處副處長許良鋒表示,這也是打造供需匹配數據資源“一張網”的初心。
一直以來,農產品“賣難買貴”是我國農村地區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主要矛盾,主要原因在于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如何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與大市場接軌,在全國范圍內高效匹配產品的供需,國家郵政局用大數據支撐的農特產品包裹地圖給出了答案。
隨著各省培育“一地一品”“一縣一品”的力度逐漸加大,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優質且受歡迎的農產品,快遞業務量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117個業務量超千萬件的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遍布78個城市。搭乘快遞網絡“飛出”鄉村的農產品也從早期“原生態”的瓜果水產向精深加工產品延伸。
看得見的,是這張不斷擴大的包裹地圖;看不見的,是“快遞進村”工程背后宛如毛細血管般四通八達的配送體系。
在桐廬縣富春江鎮渡濟橋頭,一座六層樓的白色建筑赫然矗立著,這是桐廬縣正在籌備建設中的城市快遞集運中心。“比如說都是送到城南街道的,那么就只要一輛車、一個配送員,不管哪家快遞的包裹,全都放在這輛車上一起就送去了。”桐廬郵政管理局吳浩亮告訴記者。
隨著近年來快遞量的急速增加,快遞企業操作場地受限,行業安全管理、分揀運輸時效、末端配送成本問題更加凸顯,村級網點投入運營后的存活壓力尤其大。為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難問題,桐廬建成前端集中分揀、中端運力共享、末端驛站共建的縣域配送模式,為“快遞進村”更加便捷提供保障。
小包裹里的大民生
11月末的富春江畔,清風徐來,江水與璀璨的燈光交相輝映,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哥之夜”晚會在這里舉行。
“他是漫漫山路里的一道微光,踏遍鄉村,翻越山頭,每天攬投兩三百個快遞,奔波上百公里,還保持著‘零投訴’紀錄。”榮獲“紅色力量”表彰的郵政快遞員阮海良幾乎每個月都會穿壞一雙鞋,他的口袋里常備著自己畫的線路圖。“有時候要到村里去找某一戶人家時,手機導航就沒什么作用了,得一路找一路問,畫在本子上,下次就知道了。”阮海良說。
農村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快遞業務量仍在增長階段且業務覆蓋廣,許多快遞網點觸及不到的角落,就需要快遞員用腳步抵達。要做好快遞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提供精細化服務的關鍵就在于千千萬萬個快遞員。
隨著快遞業的飛速發展,我國快遞員數量已超400萬人,龐大的隊伍規模讓行業認識到快遞人才建設的重要性。“快遞企業應建立培訓機制,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才能支撐快遞行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向現代物流轉變。”中國快遞協會會長高宏峰表示。
憑借一秒快速分揀的絕活,“95后”申通快遞“小哥”李慶恒曾一度火遍全網,從安徽的小鄉村來到杭州打工的他,已從一線問題件處理員晉升到主管,獲評“杭州市D類高層次人才”并享受100萬元購房補貼,今年更是當上了杭州亞運會火炬手。
“我們越發清楚地認識到,消費者評價一家快遞公司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快遞員,因此培訓和福利都很重要。”申通總裁王文彬告訴記者。
作為“中國快遞之鄉”的桐廬首先行動起來,啟動“桐城蜂巢”建設工作,專門開設為快遞員提供避暑取暖、歇腳充電、飲水就餐、健身打卡等服務的暖心驛站,還與農商行合作,為快遞員提供專門的金融咨詢服務。截至目前,全縣46個“桐城蜂巢”均已啟用,切實關注快遞員的權益保障。
小包裹里有“大民生”,對快遞員的關愛、溫暖和致敬是他們翻山越嶺為村民送去希望的動力,也是提升鄉村快遞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
小包裹里的高科技
在大會現場,國家郵政局發布了用4年時間研發出的“三智一碼”科技成果,即智能安檢系統、智能視頻監控系統、智能語音申訴投訴系統以及通用寄遞地址碼,用于破解快遞業中的分揀效率、包裹損傷、信息安全等重難點問題。
其中,智能安檢系統可檢測范圍涵蓋19大類、70小類超萬個品種,平均檢出率高達95%,是過去安檢機的90多倍,誤檢率小于1%,一臺智能安檢機安檢能力相當于過去傳統安檢機的4-8臺。解決了傳統安檢設備人工操作多、成像效果差、檢出率低下等突出問題。
農村地區快遞末端管理粗放,信息化程度比較低,與監管難不無關系。如今,有了智能視頻監控系統,末端監管難題便迎刃而解。據了解,智能視頻監控系統主要用于識別快遞違規行為和安全隱患。從快件著地、傳送帶作業違規、開箱驗視到人員著裝規范,對122種一般違規行為和安全隱患的識別,讓快遞包裹不再因暴力分揀而“受傷”的同時,也為企業減少了防損監督員的人力成本。
“快遞進村”方便了農村居民,但是進去之后如何穩得住、可持續,降本增效是關鍵,“智慧寄遞”是抓手。
據許良鋒介紹,未來,郵政快遞業將會繼續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優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推進智能快遞柜、智能公交郵箱和無人機等智能設備應用,加強全過程監控和數字化管理,共同推進“快遞進村”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快遞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快遞進村”的行穩致遠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正如國家郵政局局長趙沖久所說,“要依靠科技提高行業服務穩定性、安全性、便捷性和綠色化水平,更好實現物暢其流。”下一步,國家郵政局將加快推動農村地區快遞大數據創新應用成果轉化,打造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