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09:56:41
11月19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的丹巴縣甲居鎮聶呷村農戶雷玉蘭將今年高產的馬鈴薯重新堆放整齊。
在當地,馬鈴薯作為傳統主糧,實現高產并不稀奇。而今年雷大姐的馬鈴薯,是與玉米進行套作的,兩者畝產分別達到了1300公斤和969.5公斤,都實現了突破性高產。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實現突破性雙高產,靠的是‘品種相配合、技術打輔助’。”四川省玉米創新團隊綠色普通玉米品種選育崗位專家、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何文鑄告訴記者,這短短的幾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科技“組合拳”單產雙走高
雷玉蘭的田塊,正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西南區適宜復合種植宜機收玉米新品種設計與培育”項目在丹巴縣甲居鎮聶呷村實施的玉米馬鈴薯套作高產攻關田。
品種方面,雷玉蘭在專家組指導下,選擇了優質高產抗
逆玉米新品種“成單305”和當地高適應性高產馬鈴薯品種;技術方面,配套“縮行增密增穗、規范蓋膜精量直播、新型控釋肥一次性深施、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
“組合拳”既出,今年收獲季,雷玉蘭的套作田玉米畝產達到969.5公斤,遠高于普通田塊玉米畝產795公斤,馬鈴薯畝產達到1300公斤。她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按照當地市場價計算,這樣套作實現了玉米馬鈴薯套作高產攻關田畝均收益6482.4元。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高產攻關田畝均增收818.4元。
記者走訪了解到,近三年,聶呷村收獲的玉米銷售單價為3.2-3.6元/公斤,馬鈴薯銷售單價為1.8-2.6元/公斤。2023年度,玉米單價為3.6元/公斤,馬鈴薯單價上漲至2.6元/公斤。
農牧交錯區套作助發展
“一般來說,高原上的玉米不是會長得比兩名成年男性的疊加身高還要高嗎?我看這個玉米的高度,跟川內其他地方沒什么差別啊?”記者在走訪時提出了疑問。原來,川內其他地區玉米稈子高度普遍在2.6米到2.8米左右,而在以丹巴縣為代表的高原地區,玉米稈子高度通常能夠達到3.5米到4米。
省農科院作物所玉米專家楊麟告訴記者,這是“成單305”獨特的品種特性決定的——即使在高原地區,其玉米稈高度也在2.6米左右,不僅將植株養分盡可能向玉米果實傾斜,還能為收獲季的采收提供便利。
另外,聶呷村屬于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在日前的現場測產會上,測產專家組認為,這種套作模式為高原及類似生態區玉米豐產增效、優化種植結構、促進農牧交錯區畜牧業發展,提供了糧飼通用型玉米新品種與配套技術支撐。
“目前,馬鈴薯與新品種玉米的核心示范片面積達100畝,我們希望優質的品種和種植模式,能在我省高原農牧交錯區輻射推廣上萬畝。”何文鑄提出暢想。 (據《四川農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