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3 11:05:47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全球農情遙感速報系統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究員吳炳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中國首倡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將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技術無償教予需要此技術的國家,為全球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早在1998年,吳炳方團隊即已研發全球農情遙感速報系統,之后不斷發展完善,2013年,團隊開發了參與式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允許全球用戶共同參與農情分析,并定期發布中英文雙語版全球農情遙感監測季度報告和年度報告。
如今,“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支持的農業估產創新合作項目為滿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監測需求提供能力建設,這將有助于這些國家科學應對糧食安全挑戰,增強抵御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的能力,服務農業可持續發展。
尼日利亞農業估產項目執行團隊協調員、國家宇航局空間應用戰略司副司長拉基婭·阿卜杜拉希·巴巴馬吉就曾受益于該項目,她認為此技術不僅激起了尼日利亞對農業監測的技術渴望,這種聯合研究機會和能力建設活動還為尼日利亞實現“零饑餓”目標提供了技術和信息支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今年8月7日至10日,由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空天院聯合主辦,毛里求斯食品和農業研究與推廣研究所承辦的全球農情遙感監測區域培訓研討會在毛里求斯舉辦。
吳炳方在現場對來此學習的各國學者說:“希望各國參會的技術人員通過培訓,能夠掌握和使用全球農情遙感云服務平臺,開展近實時農情監測,服務國家農業政策和糧食安全,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零饑餓’的實現。”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向其他國家傳播全球農情遙感監測技術。
“糧食安全需要信息透明。”吳炳方說,由于不掌握農情遙感監測相關技術,很多國家并不知道自己的豐收和減產情況,也無法做出有效的進口和出口糧食決策,莫桑比克就曾一度面臨這樣的問題。
“提高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就是通過提供信息保障來消除市場扭曲。”在吳炳方等專家團隊去莫桑比克之前,該國的農情監測主要由其他國家提供。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莫桑比克發現中國提供的定制化莫桑比克農情遙感監測系統相比此前的精確很多,并第一次實現了從“國家-省-區”三級行政單元進行監測,此方法能夠更加精細地為地方提供農情信息服務,使莫桑比克在雨季能夠按月度發布本國農情遙感監測報告。
2019年,莫桑比克受洪災影響,糧食應急監測迫在眉睫。而為莫桑比克“量身定制”的農情遙感監測系統,使得該國農業部可以獨立及時地開展洪災影響監測,為洪災發生后的災損評估和科學救災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能為不同用戶提供可定制的農情監測服務,無須大量的存儲與計算資源的投入,從而解決了制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建立獨立監測系統的門檻,消弭數據和信息鴻溝。
“我們的技術服務模式與現有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當需要技術的國家學會后,能夠根據自己國家的具體情況進行農情監測。”吳炳方認為,“授之以漁”才能夠真正實現共建共享。
像莫桑比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13年之前,蒙古國也得到一些國家的援助,但旱情監測結果不盡如人意。這一年,吳炳方和他的團隊來到蒙古國,發現對方不具備旱情監測能力。“我當時就想,肯定是所用的旱情指標出了問題。”吳炳方說。
根據分析,吳炳方印證了自己的猜想。隨后他提出與蒙古國遙感中心合作,根據當地特點建立旱情監測系統。“系統建成后,他們開始都不相信。”吳炳方笑著說,后來親眼見過實際驗證成果之后,蒙古國項目負責人很高興,并在國際場合為中方點贊。至此,蒙古國這一案例也成為“授之以漁”的典范。
學會技術后能做到“用起來”
“這個項目為什么叫作‘農業估產創新合作計劃’,除了因地制宜,還需要通過聯合研究,培訓技術人員學會使用這個工具。”吳炳方說。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的資助下,技術團隊邀請聯合國科學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協調開展與各個國家的合作,迄今為止已有26個國家參加此合作計劃。
“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項目就成功了80%。”吳炳方表示,他選擇合作伙伴的第一標準是其學會技術后能做到“用起來”。他在遴選時會仔細觀察,確保這些研究人員學會技術回國后真正落實,以保證不浪費合作的資源、時間和人力。
吳炳方認為,糧價波動與“市場炒作”有很大關系。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并不能準確掌握本國和全球農情信息,加上市場炒作的誘導,使得做出糧食決策偏離國家需求的風險大大增加。
“技術領先是合作的基礎。”吳炳方表示,全球農情遙感速報系統在技術方面已經做到全球領先。系統功能全面、成本低等特點都具有顯著優勢,而最大優勢便是“通過云平臺提供技術”,此方法大幅降低了發展中國家在運用此技術時的硬件和技術投入成本。
“我們希望,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在掌握此技術之后,糧食生產的信息能夠共享透明,減少國際糧食市場的扭曲。”吳炳方說。
打開國際交流新通道
“該項目將為我國開展農情分析提供全面信息支撐。”43歲的德賈梅爾·曼蘇爾是高級工程師,在阿爾及利亞國家航天局空間技術中心工作。除此之外,他還在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大學攻讀地理學博士學位。
2020年9月,阿爾及利亞國家航天局收到了該國外交部的一封傳真,要求選出一名技術人員參與農業估產項目。隨后符合要求的曼蘇爾被航天局提名加入了農業估產創新合作計劃,負責協調與阿爾及利亞農業監測項目有關的活動,包括對阿爾及利亞作物的分析和收集農業氣象指標。
2021年5月舉辦的全球農情遙感監測在線培訓研討會給曼蘇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會上他了解到,通過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可以學習最前沿的農業監測技術。“我被深深地激勵了。”曼蘇爾說。
在他看來,運用技術便可以獲得對農情信息的全面分析,這些信息和分析為阿爾及利亞制定長期農業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獲得此技術之前,對于阿爾及利亞來說,處理大量數據并高效獲取農業氣象、農情狀況等各類指標信息是一項龐雜的工作。現在,這些信息都可以通過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計算獲得,曼蘇爾認為這是一個重要利好,云計算也因此被視為可以提供持續和免費信息訪問的主要“資產”。
與曼蘇爾持同樣看法的還有拉基婭。2021年3月至5月,拉基婭被機構提名參與到在線培訓中,與曼蘇爾一樣,學習全球農情遙感監測云平臺也給她留下深刻印象。拉基婭解釋,能夠很容易地從此平臺中獲取各類農情數據,并將其整合到農業估產監測中。
她說,糧食安全是每個國家的優先事項,尼日利亞新一屆政府重視該國的農業發展,通過資助尼日利亞農業部門來實現經濟多元化,特別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使得尼日利亞與中國在農業科技領域建立了伙伴關系。
“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了此項目的合作。”吳炳方表示,迄今為止項目已進行10年,其間,大部分合作國家都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而蒙古國和莫桑比克的成功案例也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反響。如今世界銀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紛紛投來“橄欖枝”,希望與中國進行糧食有關的進一步技術合作,并承諾提供資金支持。
一位埃及官員在與吳炳方聊天時表示,他認為尊重與平等是雙方合作最重要的前提。吳炳方對此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