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11:11:59 符金壯 白凌燕
采收西瓜
豐收時節,陜西省靖邊縣處處瓜果飄香、風景宜人。寧條梁鎮麒麟西瓜甜蜜多汁,鎮靖鎮桃香四溢、苗木成林,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大棚辣椒長勢喜人……近年來,靖邊縣因地制宜,依托市場求發展,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隨處可見“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田園風光。
瓜田產業興
連日來,寧條梁鎮廟畔村麒麟西瓜種植大棚內,一個個渾圓飽滿的西瓜掩映在藤葉之中,長勢喜人。種植戶忙著摘瓜、裝車……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種西瓜有39年了,種瓜的技術很成熟,哪里有地我們就到哪里種瓜,靖邊這里晝夜溫差大,西瓜長勢特別好,麒麟瓜長到8至15斤口感最佳,現在已經可以陸續上市了。”來自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的種植戶趙華德介紹。
拱棚麒麟西瓜種植示范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實現由“一戶幾塊田”分散經營到“一村一片田”規模化經營。“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整合土地后,我村農民不僅有土地流轉租金和入園務工薪金,還有利益分紅股金,我們推動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也有效治理了地下水。”廟畔村黨支部書記吳生貴說。
今年,寧條梁鎮圍繞“生態為本、綠色惠農”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難題破解的新路子,以土地流轉為抓手,以打造節水型高標準特色產業基地為目標,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廟畔村、西園則村、大灘村集中流轉土地5000余畝,引進上海皖新糧食專業合作社,投資4000余萬元建成節水拱棚西瓜種植示范基地。
“種植采取高效節水措施,每畝用水量約為80方,預計畝均產值在3萬元以上,相比種植傳統作物,用水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雙提升’,為寧條梁鎮的高效節水農業找到了一條新路子。”寧條梁鎮鎮長曹建棟介紹。同時,種植基地可長期吸納附近400多名勞動力就近務工,有效解決了當地閑散勞動力就業的問題。村經濟聯合社通過向合作社流轉土地、提供服務等方式獲得分紅,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廟畔村集體今年僅依托西瓜種植項目預計可收益30余萬元。
園林風景美
游客采摘桃子
8月31日,位于鎮靖鎮棗刺梁村的靖邊縣澤惠商貿有限公司苗木基地內,樹木蔥蘢、瓜果飄香、雞鵝成群,景色如畫。
“葡萄已經成熟快半個月了,熟透的掉在地上成了林子里雞、鵝的美味,地里的甜瓜、樹上的山楂也快成熟了,沒噴一點農藥,都是純天然的。”基地負責人郝澤成一邊與友人摘葡萄、采瓜一邊說道。
“這些海棠果真好看,我還是第一次見。”小游客呂思旭安神情之間充滿好奇。“這個叫木瓜,也稱文冠果,那些叫梧桐樹,這園子里的樹品種有很多,好多都沒聽說過。”前來游玩采摘的張先生耐心向小朋友介紹。基地內,70余種名貴樹種長勢極好,涼風徐徐、日光暖暖,樹影斑駁間任由時光滑過,徜徉其中猶如置身世外桃源。
苗木基地還在林下養殖了雞、鵝等家禽,實現以草養殖、以肥育樹的循環生態鏈。“我就是喜歡種樹,基地里海棠種了十五畝,欒樹有三十多畝,主要銷往內蒙、寧夏等地,這幾年試種的其他苗木也都長勢喜人,各類果樹已都已開花結果,一年四季瓜果不斷,熟人朋友有空了都來園子休閑采摘,到了繁忙時間附近村民來這里務工創收,整體效益還算不錯。”郝澤成介紹,該基地自2016年開始,陸續從山東、廣州、山西、內蒙等地引進美國紅楓、北美海棠、欒樹、銀杏、法桐、紫荊、木槿、紫葉矮櫻、紫藤、日本晚櫻、金葉復葉槭、月季、牡丹、暴馬丁香、玉蘭、法桐、文冠果等名貴樹種50余品種苗木進行試驗試種,同時,種植葡萄、梨樹、果樹、核桃、杏樹、李子、油桃、蟠桃、毛桃、棗樹等水果類樹種20余種,西瓜、香瓜及蔬菜也是一應俱全。園內五彩繽紛,高低錯落有致,有開花的,有結果的,有四季常青的,儼然一座匯聚各色樹木的園林,已成為靖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辣椒能致富
辣椒喜獲豐收
“山溝溝里種辣椒,這還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初見張弘富媳婦,這個皮膚黝黑、面相大氣的種地行家里手便霸氣外露,令人印象深刻。
張弘富是靖邊縣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水路畔村種植專業戶,但這個“專業戶”往年種植的都是傳統農作物玉米,種植辣椒這些“嬌嬌子”他還是新手。人老幾輩子都是種玉米,一年種一百來畝地忙忙碌碌下來收入實在可憐,光景過得捉襟見肘。“去年夏天,鎮領導組織我們去定邊的白泥井、靖邊的東坑、內蒙的城川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11月份開始整地修建大棚,正月的時候大棚建成,清明后移栽了辣椒苗,管理到現在辣椒一茬接著一茬上市,每天都有進賬,目前已經賣了5萬多元啦,預計一個大棚收入能達到2萬元左右。”張弘富接下了媳婦的話茬。
“今年,中心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建成600余畝的山地設施農業產業示范園,園內‘一鎮一園’拱棚蔬菜基地、‘聯農帶農’設施蔬菜園與‘聯農帶農’大田蔬菜園3部分。其中,‘一鎮一園’拱棚蔬菜基地由集體經濟聯合社運營,已建成大跨度拱棚8座。”靖邊縣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黨工委書記尤國介紹,“聯農帶農”設施蔬菜園與“聯農帶農”大田蔬菜園由村里提供技術、農民自籌資金建設,已建設大跨度拱棚21座,發展大田蔬菜300余畝。“這種混合所有制是我中心深化農村改革的創新舉措,東坑鎮種植大戶有資金、有資源、有技術、有銷路,為中山澗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集體經濟收益的20%用于當地脫貧戶、監測戶保底分紅,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兜了底;當地種植戶也從中學到了新的種植技術,思想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同時帶動勞動力轉移。”尤國說。
“大棚蔬菜種植作業最忙的時候,可以帶動當地40余名老百姓就近務工,每人每天200元,不耽誤家里的其他事情。”水路畔村鴉巷小組組長孫啟軍說。與他同組的李志元雖已是70歲高齡,仍然身體硬朗,每天在水路畔集體經濟聯合社務工,每天做一些放水開閥門、除草等活計,一個月固定收入4500元,他家還先后流轉了20畝土地,畝租金收入800元,老人的光景過得風生水起。
寧條梁鎮、鎮靖鎮、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的產業發展故事,只是靖邊縣干部群眾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描繪經濟發展、生態和諧、鄉村振興、民生改善新畫卷的生動縮影,這樣的事例在靖邊俯拾皆是。近年來,該縣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西瓜、蜜瓜、櫻桃、山楂、蘋果等特色水果種植,以及辣椒、芹菜、胡蘿卜、紅蔥等特色蔬菜種植,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不僅綠了田間地頭,富了市民群眾,還確保了農業長久增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助推鄉村振興注入“甜蜜”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