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09:26:27
7月26日,一場久違的大雨洗去了夏日的暑氣,當天上午,筆者來到安岳縣千佛鄉廟坡村看見,集中成片的大豆玉米帶狀排列、長勢喜人。 迎著這場及時雨,筆者跟隨廟坡村黨支部書記周維元邊走邊看。“單獨只種玉米或大豆,玉米畝產800斤左右,大豆畝產 300 斤左右。去年村集體經濟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實驗,發現復合種植后一畝地能產玉米700斤、大豆200斤,效益明顯優于單種玉米或大豆。”提起為何選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周維元如是說。 2023年,廟坡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力,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去年實驗的10余畝基礎上擴大至今年的210畝。今年的玉米、大豆長勢良好,周維元喜上眉梢。 沿著公路往上走,筆者來到了橋亭村10組,跟著橋亭村黨支部副書記翁紹勇走進一處農田,只見一排排玉米、一壟壟大豆橫成行豎成列,郁郁蔥蔥。 “復合種植后,去年總收入有10萬余元,其中純收益達5萬余元。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提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帶來的高收益,翁紹勇很滿意。 “村集體經濟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光靠人力已無法滿足生產需要,我們開始尋找更好的解決路徑。”千佛鄉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宋波一邊介紹,一邊帶著筆者走進瓦屋村村集體經濟農機服務隊,廠棚下,兩臺大型農業機械映入眼簾,這是該鄉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舉措之一。 據了解,該村村集體經濟共花費47萬元購買收割機、拖拉機各一臺,主要用于收割玉米、油菜和水稻等農作物。“農機補貼了7萬元左右,縣里‘六線七園’產業發展專項(安岳縣關于建設以糧為主、糧經復合“六線七園”的規劃)補貼了余下一半的購置費用。”宋波介紹,農業機械化耕作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除此之外,千佛鄉還通過加強技術培訓指導、用好用活國家扶持政策、強化農作物田間管理、主動作為拓寬銷售渠道等舉措,確保大豆、玉米產量和產值雙提升,達到節本增效、農戶增收的良好效果。 “目前,千佛鄉已打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區700畝,帶動全鄉大豆玉米種植擴面達2000余畝。”千佛鄉黨委書記鐘長明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持續發揮復合種植效益,確保糧食穩產增收,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為加快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貢獻力量。延伸閱讀玉豆“牽手”找到新朋友
玉米+大豆+牛油果
攀枝花市仁和區牛油果種植基地 牛油果完成定植后,距離植株長大成熟、全面投產,還需要至少1年時間。攀枝花市仁和區牛油果種植基地經過調研,決定在牛油果幼苗期進行套種。在行間種植西瓜、鳳梨等,到下一季再換種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和大豆。 依照季節特性,園區套種鳳梨幼株7萬株,占地約30畝,套種西瓜150畝,等到西瓜季節結束,園區預估套種鮮食玉米產量可達2000斤至3000斤,飼料玉米干籽 1400 斤。而對于不適合種植玉米、大豆的土地,園區擬種植牧草——這樣可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玉米+大豆+洋芋
樂至縣勞動鎮雙龍村 先采取大豆玉米套種模式,收了玉米種洋芋,收了大豆種油菜。這一種植模式是“玉—豆—芋”套種模式。發動業主和村民,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這種模式在樂至縣勞動鎮雙龍 村 推 廣 種 植 了 727.6畝。“相比傳統種植,這種套種模式的村民戶均能增收2000元以上。”雙龍村副主任周智明說。 結合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推廣,雙龍村積極探索“玉—豆—芋”套種模式。該模式做到四季輪作土地不留閑,實現了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多收一茬豆,再收一季洋芋和油菜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