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09:46:01
清澗“人生影視城”
五月的清澗,或許正是想象中小說《人生》主人公們真切生活的場景:北方澄明瓦藍的天空上點綴著朵朵白云,一片蔥蘢的崖畔上開滿著惹人憐愛的小花,穿城而過的河流歡暢地簇擁著奔向遠方,樸實的鄉親們臉上有勞作的辛勤汗水,而又堆滿了朝氣蓬勃的笑靨與歡顏……
因為電視劇《人生之路》的熱播,“人生影視城”在近期也成為了各地游客眼中的熱門“網紅打卡地”。5月11日,徜徉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往昔場景中,百貨商場、照相館、供銷社、郵電大樓等灰磚建筑,瞬間將游客的記憶帶入到遙遠的往日時光。這是小說中生活場景的再現,是電視劇《人生之路》精心搭建的外景地。站在影視城中,崖畔上一股裹挾著草木芬芳的清風拂面而來,讓人情不自禁想起了《人生》中的“陜北后生”高加林和劉巧珍、黃亞萍……
“來到這里,深刻感覺到他們營造出了一種懷舊的情景,這些場景都是我們以前真真正正體驗生活過的場景。雖然是第一次過來,但感觸很深的一點是,電影拍攝場地和真實的生活非常吻合。在這里老年人可以懷舊,而年輕人能夠了解以前那個年代的生活。”游客高先生覺得來一趟“人生影視城”不虛此行。
清澗“人生影視城”
《人生之路》播出后,“人生影視城”瞬間成為了清澗全域旅游的“引爆點”,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而驚喜的答卷:帶活了“農業、影視、演藝、餐飲、民宿、文創”六種經濟。去年“十一”黃金周和今年春節假期,人生影視城累計接待游客30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000多個,增加旅游從業人員5000多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實現旅游產值2000萬元,對縣域GDP的綜合貢獻超過1億元。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清澗縣累計接待游客17.5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050萬元,其中人生影視城接待游客12.78萬人次,收入689萬元,輻射帶動縣域文旅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人生影視城”火爆背后:清澗“文旅興縣”的破題之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生影視城”備受關注的背后,或許有更值得挖掘的內容。到底是哪些內驅的動力,哪些關鍵的因素,讓清澗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小縣城爆火、出圈、走紅?
此前,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籌拍時,清澗錯過了機遇,并未作為主取景地,因此留下諸多遺憾。而電視劇《人生之路》的拍攝,清澗緊緊抓住了流量密碼與發展機遇——“人生影視城”的建成,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為了配合劇組拍攝,清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僅用4個月的時間,就修建了位于清澗縣寬州鎮牛家灣村、占地35.6畝的“人生影視城”。主要功能區包括縣政府、火車站、圖書館、供銷社、電影院、郵電局、長途車站以及古城墻等,再現了小說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縣城場景。清澗縣委、縣政府還印發了《清澗縣影視拍攝取景工作指引》,為劇組反映的拍攝需求提供了指引,召開專題會議安排各職能部門,協調解決拍攝中遇到的困難,力求與劇組達成良性雙向配合模式。這些“親和”的姿態讓《人生之路》劇組明顯感受到了清澗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影視拍攝的誠意和決心,2022年1月確定在清澗縣取景拍攝電視劇《人生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人生之路》電視劇在央視一套、八套和愛奇藝熱播后,引發全國各地熱烈反響,清澗的知名度、美譽度得到空前提升。在這一形勢下,這個“五一”假期,清澗舉全縣之力,迎接“五一”旅游熱潮。對于這項工作,縣委、縣政府還專門成立了七個工作組,分別由縣級領導任組長,縣委常委會兩次聽取了準備工作匯報。
清澗縣對于文旅產業的重視,并非只是一個文件、一句空話。整潔干凈的街道,細致周到的旅游服務,干凈衛生的特色美食……游走在清澗縣城,切實能夠感受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事事關系旅游環境、處處要為旅游服務”的文明風尚,廣大群眾全面參與到旅游開發中來,加大了全域旅游宣傳力度。
清澗縣委書記孫利斌的一席話提綱挈領:“我們錯過了‘平凡的世界’,但趕上了‘人生之路’。《人生之路》電視劇帶來的旅游熱度是清澗縣來之不易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必須以強烈的自信擔當精神,緊緊抓住機遇,堅決扛起責任,為旅游接待服務貢獻出應有的智慧和力量,使之成為‘文旅興縣’的破題之舉。”
清澗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曹波介紹,“人生影視城”后續還引進了清澗的美食、文創產品以及影視劇情沉浸式演繹,打造融入“陜北文化+《人生之路》劇情展演+休閑+特色美食+交互體驗+影視研學+IP文創”的沉浸式主題文化街區。
事實上,清澗縣能夠在“破題”上做出文章,與縣上務實精準的戰略定位不無關系。2021年以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縣、產業富縣、文旅興縣”三大發展戰略,提出了“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治理示范縣、沿黃優質特色農產品輸出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三大目標,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化水平作為發力點,進一步激活了服務業、帶動了加工業,推動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形成,走出了清澗“6543”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
產業富縣讓荒山荒地變成“生金之地”
5月11日,在清澗縣李家塔鎮采訪時,有一幕景象讓人印象深刻:學林業出身的鎮長賀世宏,從桌上拿起自己在山溝溝里采摘的丁香、酸棗芽、地黃來泡茶招待客人。他一邊科普這些“寶貝”的藥用價值,一邊暢想著如何因地制宜帶領當地群眾致富。在清澗,一個直觀的感受是,無論是縣上主要領導,還是鎮上基層干部,“愛動腦筋”的清澗干部,全力琢磨著當地的發展,這讓清澗的發展更有動力,也更有活力。
站在一座山頭推平形成的觀景平臺上,從高處俯瞰萬畝連翹,眼前的景象頗為壯觀。滿目所及的山頭上,布滿了新近種植的連翹。一個個均勻分布的土坑,仿佛給這片黃與綠交織的土地披上了美麗的紗衣。從發現野生連翹,知道這一地區適宜種植連翹等中藥材,到萬畝連翹的大面積種植,清澗正在穩步發展中藥材產業。目前,對已栽植的7.4萬畝中藥材進行田間管護,及時開展病蟲害防治和補栽補植,確保長勢良好;在解家溝、店則溝等7個鎮(中心)新栽連翹、柴胡等中藥材2萬畝,在李家塔、雙廟河等8個鎮(中心)新栽酸棗8000畝;在老舍古白李家河村新建中藥材產業園,對中藥材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管控,打響道地藥材品牌;借助國家衛健委幫扶力量,力爭建成南六縣首家中醫藥制藥廠;挖掘“藥用+觀賞”價值,將特色種植和觀光旅游相結合,在沿黃公路沿線打造78公里連翹觀光長廊,著力將“小草藥”打造成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清澗酸棗產業
眾所周知,有著“紅棗之鄉”美譽的清澗,其紅棗產業是清澗縣主導產業。近年來因秋雨連綿,紅棗大面積絕收,棗農紛紛外出務工,致使棗林撂荒十分嚴重。面對發展困境,清澗縣第二十次黨代會提出林果產業“提升一批、調整一批、改造一批、衍生一批”的思路,確定在清澗紅棗次發展地區,采用林藥混作、林藥間作、藥草混生等模式,培育10萬畝林下中藥材基地。基地建設采取“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鎮(中心)經濟聯合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進,將農戶手里的集體土地資源入股到鎮經濟聯合社,縣上的扶持類財政資金量化為農戶持有的股金,讓荒山荒地變成“生金之地”。
眼下,將紅棗樹嫁接酸棗樹,正在清澗如火如荼地展開。紅棗變酸棗這一極具魄力的舉措,其背后蘊含著清澗現代農業發展的變革路徑:全力打造沿黃優質特色農產品輸出地,著力構建三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林果產業而言,主要做好優化、開發、衍生三篇文章。“優化”就是按照“提升一批、調整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在沿黃河、無定河紅棗優生區域“提升一批”,打造精品紅棗示范基地;在紅棗次發展地區,大力發展酸棗、紅梅杏,適度發展山地蘋果,以林換林“調整一批”;針對棗瘋病、棄管撂荒嚴重的棗林,利用科學技術“改造一批”,恢復其經濟效益。“開發”就是積極開發棗芽茶、紫晶棗、紅棗飲料等優特產品,激發產業發展活力。“衍生”就是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下經濟,從清澗作為柴胡、遠志等中藥材優勢種植區的實際出發,發展林下中藥材產業,構建立體經濟模式。
“下次花開的時候,你再來這里時將是一片絢爛的花海。”李家塔鎮黨委書記劉麗望著新近嫁接的酸棗樹,憧憬著美好的前景。
打造“全國最安全、最放心綠色生態肉蛋生產示范縣”
“清澗黑牛不但要走出清澗,走向全國,還要走向國際。”5月12日,在老舍古便民服務中心邢家溝村的黑牛養殖基地,老舍古便民服務中心黨委書記惠龍龍信心滿懷地說。惠龍龍介紹,此前當地養殖的黃牛等肉牛,品質較低且競爭力不足,導致養殖戶信心不夠。以后產出的清澗黑牛,只要是清澗出去的牛肉,用手機把肉上的二維碼一掃,識別出每頭牛的“牛號身份證”,就能立馬知道這些牛的具體養殖信息。
清澗黑牛養殖基地
打造清澗黑牛,將清澗的肉牛品種迭代升級,是清澗當地另一項“破題之舉”。2023年年初,清澗縣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清澗綠色生態養殖業的實施意見》,全力打造“全國最安全、最放心綠色生態肉蛋生產示范縣”建設目標。據了解,黑牛養殖基地占地面積1000畝,總建筑面積4.4萬平方米,場區包括繁育區、育肥區、飼料區、設備區、生活區五大板塊。項目于2022年3月份開工建設,10月份投入運營,計劃2023年完成生物實驗室、展廳、雨污分離、綜合樓裝修等附屬工程,目前黑牛存欄8700頭。
此外,黑牛養殖場采取“基地供母牛+農戶抓繁育+企業回收牛犢+企業社會化服務”經營模式,農戶每養殖1頭清澗黑牛,1個養殖周期收益1.2萬元,預計2023年產值可達到1.3億元。黑牛養殖基地利用日本和牛與澳大利亞安格斯牛二元雜交技術,逐步建立良種和牛、安格斯牛育種群,采取先進飼養配方、高效育肥技術生產高端雪花肉牛,全力打造國內頂尖的“清澗黑牛”品牌。
目前,這一西北地區最大的全自動化高端黑牛養殖繁育基地,帶動5000戶養殖戶人均增收1萬元,全面打響“清澗黑牛”地方名優品牌。
清澗爆火之后,后半篇文章怎么做?
“清澗爆火之后,后半篇文章怎么做?”這也是亟待當地干部們共同思考的一個命題。事實上,清澗縣委書記孫利斌在《在縣委二十屆六次全會上的講話》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大干、實干、快干、巧干,疏“堵點”、擊“痛點”、破“難點”,不等、不靠、不躲,全力推進重大事項、重點項目提速增效,竭力實現群眾的期盼要求。縣級領導和各鎮(辦、中心)各部門“一把手”要發揮示范作用,切實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汲取自信擔當精神,從“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中傳承奉獻奮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謀發展、抓落實,形成“頭雁”效應,切實形成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不斷把既定的目標決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工作成績。
清澗人的大干、實干、快干、巧干,干出了惹人注目的“清澗速度”:僅用4個月時間建成陜北最具年代感的“人生影視城”,在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延榆文旅產業協同發展中贏得了先機、搶占了高地;僅用5個月時間建成全市最大的萬頭黑牛養殖基地,著力構建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畜牧產業體系,為“產業富縣”提供了硬核支撐;僅用6個月時間讓一、二、三融合園區初具規模,為招商引資奠定了堅實基礎,深化了“小縣也能干大事、小縣也可大作為”的發展理念。
在李家塔鎮惠家園則村采訪時,在村史館看到了這些話:成由勤儉,敗由奢逸,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創造美好家園;在深刻的社會變遷中,不管村莊如何分分合合,人口怎樣聚聚散散,那些曾經活躍在這一方水土的鮮活面容、奮斗往事,成為村民們割舍不斷的回憶、忘不掉的鄉情。
小說《人生》的結尾,德順爺爺面對大地山川勉勵高加林的那句話,說給當下的清澗,或許再合適不過:“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一代養活了我們。沒有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會有!是的,不會有!只要咱們愛勞動,一切都還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