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 16:36:47 陳宏江 劉彥
7月21日下午,“生態治理看榆林”陜西日報社全媒體行動調研采訪活動東北線一行來到黃河岸邊,采訪“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泥河溝村千年古棗園和曼喬紅棗科技園,了解黃河流域土石山區有機紅棗產業發展等。
汽車在沿黃公路上行駛至佳縣朱家坬鎮泥河溝村,下車張目,秦晉大峽谷間,黃河水正向著遠方緩緩流去,黃河兩岸郁郁蔥蔥,一棵棵棗樹,枝條繁盛,或舒展或盤曲,姿態各異。
紅棗起源于中國。8000年前,黃河中下游的陜西、山西一帶就開始栽培棗樹。陜北紅棗栽植歷史悠久,沿黃河的縣域幾乎都栽植棗樹。因紅棗樹耐旱且生命力頑強,在陜北,紅棗樹被稱為“鐵桿莊稼”。產自黃河岸邊的黃河木棗又稱“黃河母棗”,是地球上最為古老原始的紅棗品種之一。
“佳縣古棗園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千年棗樹群,總面積36畝,現存活各齡棗樹1100余株。其中,360株樹齡在300年以上,30余株樹齡超過千年,最古老的一棵棗樹已經1400多歲了。2013年,佳縣古棗園被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命名為全國首批、陜西第一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今年已經70高齡、從“紅棗專干”一直干到佳縣古棗園系統保護辦公室首席專家的高峰說,因為這片古棗園,泥河溝村又被稱為“天下紅棗第一村”和“中華棗源”。
“古棗園中,干周3米以上的棗樹有3株,其中最粗的棗樹干周達到3.41米,至今仍可年產紅棗百余斤。”高峰說,棗樹耐寒、耐旱,生命力極強,所以才能在黃河灘上千百年來繁茂成長,是黃河岸邊黃土地上防風固沙、保護水土、修復生態的“巨大功臣”。
近年來,佳縣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千年古棗園文化,全力打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積極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讓更多群眾端上“文化碗”,吃上“旅游飯”。
黃河沿岸獨特的地域和氣候條件,讓黃河木棗口感酸甜、營養豐富,既可生吃,又能熟食,還可以入藥,千百年來滋養著黃河岸邊的人們,是價值極高的經濟作物。
新時代,黃河木棗更添新滋味。年輕一代們圍繞紅棗建產業、創品牌,讓千年黃河木棗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紅棗與咖啡原材料“碰撞”,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味道呢?紅棗咖啡、紅棗沙棘果汁飲品……在神木市萬鎮鎮曼喬紅棗科技園陜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展廳,紅棗制品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的產品有紅棗咖啡、木棗濃縮液、紅棗沙棘果飲、棗花蜂蜜……”公司創始人張亮正向大家熱情地介紹紅棗產品。
2007年,神木大柳塔人張亮來到萬鎮鎮西豆峪村擔任村干部,一年又一年,因為自然災害和交通不便,致使“棗賤農傷”。張亮下定決心要為當地棗農探尋紅棗產業出路。
調研、建廠、創品牌……2012年,“曼喬”品牌創立,以黃河木棗為原料,用傳統“清提”工藝在原產地精良制造的紅棗濃縮汁,與咖啡等進行深度融合,讓普通的紅棗“變身”為高品質紅棗系列產品,實現了紅棗深加工的華麗蝶變。
“真沒想到,紅棗的酸甜可口與咖啡的芳香濃郁搭配起來,竟是這樣的絲滑絕妙!”采訪中,大家都被紅棗咖啡的雙重絕味碰撞和滑而不膩的口感所折服。
2017年,曼喬咖啡被評定為“陜西名牌產品”,并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特別獎”,還曾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森林食品交易博覽會金獎。
“黃河流經榆林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6個縣市,長度約389公里。在榆林的黃河灘上,有170余萬畝紅棗林帶,涉及棗農70多萬。”張亮說,我們希望能讓傳統黃河木棗通過精深加工,以嶄新的產品姿態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從而助力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2019年,張亮又發起了“一棵棗樹公益”活動,通過創建有機示范基地,培育紅棗專業農民,開展棗樹認養活動,聚力保護撂荒的黃河木棗,讓黃河灘上的紅棗產業生生不息,讓黃河岸邊的棗農日子“長甜不衰”,更守護黃河西岸水長綠、山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