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6 14:50:18
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把鄉村帶向何方、讓農民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2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從浙江破題、以“千萬工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起手,深刻回答了這個時代命題。
20年來,“千萬工程”取得了具有歷史性、開拓性、引領性的巨大成就,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
育強“頭雁”隊伍,賦能“千萬工程”,這是校地合作交出的“閃亮答卷”。
7月15日上午,2023年榆陽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第二期)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順利開班舉行。
同日,一場關于“教育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校地合作座談交流會如期舉行。
風從西農來,勢從榆陽起。兩場會議的大背景,都是以“西農所能”服務“榆陽所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同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在“頭雁”項目上的長期合作,締造了蜚聲業內的“榆陽模式”。
緣愈深,情彌堅
一個關于鄉村產業振興的“頭雁”項目,從中央到地方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2022年3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政府搶抓機遇,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簽訂校地戰略合作協議。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實施該項目,無疑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社會價值。
就在各省“頭雁”項目緊鑼密鼓籌辦之際,2023年榆陽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第二期)如期開班,榆陽區再次走在了全國“頭雁”項目培育前列。
撫今追昔,能不慨然?
7月15日召開的這兩場重要會議,時間很緊湊。
8時30分開始開班儀式,13時10分結束座談。總時長不到5個小時,而會議內容卻十分豐實。尤其是座談會,談論的話題也十分“走心”。
緣愈深,情彌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認為,長期以來,西農與榆陽交流頻繁,校地雙方在產業發展、技術推廣、服務民生、教育培訓等領域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務實合作。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合作過程中,西農大為我們搭建了最好的培訓平臺,提供了最實用的課程、最好的師資、最具代表性的現場教學點,給予了最優的管理保障服務,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校地一家人’的親切與溫暖,培訓取得了豐碩成果。”榆林市榆陽區委書記李忠宏認為,實踐證明,榆陽區與西農合作培育‘頭雁’的路子是對的,必須一以貫之堅持下去。
聚共識,出實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座談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羅軍認為,唯有“雙向奔赴”,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基地辦公室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王雄的發言極具代表性:“我們發揮科研、技術和人才優勢,堅持高點謀劃、高位推動,首次在榆陽區進行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培訓。去年,又在全省率先舉辦了首期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訓班。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通過先行先試,整出了‘三段式’培訓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參考的‘榆陽經驗’。也對后邊的貴州、甘肅等地的‘頭雁’培訓產生了極強的示范效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劉學波,在座談會上分享了自己指導過的“頭雁”學員、可尚穎瓜子“大當家”申雅君的精彩故事。“申總比較活躍,經常參加青創賽等賽事,拿的還都是一等獎!”據劉學波介紹,申雅君勇于在南瓜品種選育、關鍵加工技術、產品質量提升、市場品牌打造等方面創新突破,打造出特色南瓜產業,培育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拳頭農產品,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據我觀察,可以用‘四個一’總結。”榆林市榆陽區委書記李忠宏認為,新的“頭雁”隊伍在培訓中學出了一腔情懷,更加堅定了愛農為農務農帶農的發展思想,涵養了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深厚情懷;培育了一種思維,思想得到了解放、視野得到了開闊、思維得到了發散,實現從以量取勝到以技術取勝的認知轉變、理念更新;提升了一技之長,對生產技能、產品開發、品牌策劃、市場營銷有了更精準的把控,生產經營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做大了一域產業,通過抱團聯動,打通了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鏈條,做優了許多特色產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完善了供應鏈、提升了價值鏈;帶動了一方群眾,把聯農帶農變成了組織農民、引導農民的過程,變成了培育農民、提升農民的過程。
頭雁領,雁陣翔
“我是去年培育的第一批‘頭雁’,殺到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后,動員周邊村民規模化種植富硒水稻,試點稻田養蟹,發展現代化種養銷全產業鏈,現在已經入選了第一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再次見到記者,位于榆陽區魚河鎮魚河村的四娃圓夢家庭農場負責人常成,依然難掩心中興奮。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正是在鄭志雄這個榆陽區鄭家川村黨支部書記的付出與奉獻之下,當地村民將廢棄的舊窯洞以“村集體統一流轉+集體一體打造+經營戶經營”模式,按照“傳承陜北風俗、留住老家記憶、體驗田園生活、實現農旅康養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成為體驗型民宿,配套了休閑度假、研學采風、理療康養、近郊采摘、觀花賞雪等文旅休閑項目,幫助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達到80萬元,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
既要“一馬當先”,更要“萬馬奔騰”。除了種糧“父子兵”的常四娃、常成和“帶頭大哥”鄭志雄,還有“沙蓋妹”張紅春、亞平家庭農場李亞平、聯慶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吳林平,這樣類似的成功“頭雁”不勝枚舉。
數據最具說服力:首批47名參訓“頭雁”順利結業,帶動了1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多家初加工企業、2000多戶農戶共同發展,形成了“頭雁振翅、雁陣齊飛”的良好局面。
珠玉在前,瓦石難當。日前,2023年榆陽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第二期)業已開班。相信在第二季,榆陽區這50名優秀的“頭雁”,也會在自己的行業領域成績優異、綻放光彩!
從“順勢而生”到“乘勢而起”再到“造勢而雄”,這個校地合作新范式值得借鑒和思考。
農業科技報記者 王婕 閆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