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4 15:11:08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7月10日,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陜西省財政廳、 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陜西省水利廳聯合印發《關于高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十條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的通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建設質量和工程效益,確保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良好成效,農田基礎設施、防災減災能力逐步增強,為穩定全省糧食生產作出重要貢獻。
十條措施包括創新體制機制、合理規劃布局、提高建設標準、突出建設重點、強化技術保障、嚴格項目監管、加強建后管護、實行“一張圖”管理、暢通“兩項指標”交易、強化保障措施,確保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農田畝均投入不低于1500元
《措施》提出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實行項目申報、審批、建設、驗收、監管常態化、規范化。在立項階段,嚴格核定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實施,同步考慮新增耕地數量和新增糧食產能“兩項指標”交易,優先安排新增耕地指標、產能提升空間較大的項目;在建設階段,積極推行規劃設計、工程建設、資金籌措等一體化推進模式。鼓勵支持縣(市、區)政府與有意愿、有實力、有基礎的專業化企業或第三方機構開展合作,可由企業或第三方機構先行建設,并優先納入當年建設計劃;在建后管護階段,積極探索“建管用”一體化試點,因地制宜落實管護責任。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完善工作流程,逐步形成“省級抓總、市縣落實,技術統籌、閉環管理,投入多元、模式多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格局。
依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合理確定建設區域,并與永久基本農田調整補劃工作動態銜接,新建項目必須全部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改造提升項目優先安排與新建項目接壤區域,盡可能做到集中連片。以縣(市、區)為單位,科學編制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鼓勵整村、整鎮推進,積極爭取國家縣域高標準農田全覆蓋試點。在編制年度計劃時,優先安排糧食主產縣、糧食規?;洜I核心區,優先覆蓋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區域,優先安排可解決水源問題的“水中旱”“水邊旱”面積。對落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以及與之毗鄰的零散園地、耕地或其他農業用地,可作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后備耕地資源,一并納入建設計劃,提前安排實施。
同時,以提高耕地地力0.5個等級以上為目標,按照“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要求,分區域、分類型確定建設標準,項目投資按照實際工程量審核確定,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投入任務和畝均投入不低于1500元的標準,足額落實相應地方配套資金,力爭用2-3年時間,使陜西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有明顯提升。鼓勵各地整合涉農資金、新增土地出讓收入,發行地方債券,開展金融貸款貼息,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利用“兩項指標”交易收入等,多渠道籌集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穩步提升建設標準。積極開展示范創建,真正建成遇旱能灌、遇澇能排、高產穩產的高質量高標準農田。堅持農水結合、農林結合、農地結合,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原則,實現項目相互配套,提升總體效益,確保項目區耕地質量、水資源利用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
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節能措施投資比例不低于總投資的60%
《措施》明確,要結合陜西實際,突出農田水利設施、高效節水、耕地質量提升等重點。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區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合理確定建設重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堅持“以水定田”,農田水利設施和節水節能措施投資比例原則上不低于總投資的60%,陜南地區和旱作農業區可適當調減。落實“藏糧于地”戰略,用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和深翻深耕等提高地力措施的投資,原則上畝均不低于200元。關中地區要灌排結合,完善水利排澇設施。陜北地區重點向水網建設區域布局,結合坡耕地治理、固溝保塬、侵蝕溝治理、淤地壩建設等工程措施,推進黃土高原寬幅梯田建設,加強雨水集蓄利用,發展高效旱作農業。陜南地區田間生產道路盡量滿足宜機化要求,但不得將田間生產道路建成通村路。高標準農田建設要盡可能與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相結合,加快恢復地力,提升耕地質量。
充分發揮各類專業機構技術優勢,建立全省高標準農田規劃設計、技術研發、施工和管護技術等一體化的技術支撐和指導服務體系。支持開展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質量技術控制、信息平臺建設、技術研發、技術推廣和標準擬制等工作。鼓勵符合資質條件的各類市場主體、企業或第三方機構,采取一體化模式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實行農田建設“一張圖”管理
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全省高標準農田項目儲備庫,隨時申報、隨時入庫、動態管理、及時批復。按照申報、審批、施工、驗收“一條龍”原則,形成“設計一批、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滾動接續機制,實行專賬核算。堅持擇優遴選原則,所有批復項目全部從項目庫中產生,未入庫項目一律不列入年度計劃。項目完工后,及時進行項目勘界實測,設立永久標志,全面核查建設內容、工程質量、資金到位和使用、管理制度落實情況,按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強化全程技術指導,開展常態化質量評估,加強督查指導和激勵獎勵,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高質量推進。
《措施》要求遵循“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原則,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不斷總結完善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管護的“統管模式”,委托種糧大戶、涉農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管護的“托管模式”,依托農民用水協會管理的“自管模式”等,確保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長久發揮效益。同時,積極探索依托大中型灌區基層水管單位開展“建管用”一體化試點,消除灌區用水管理“中梗阻”現象和田間工程管理薄弱環節,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的完整閉環。
綜合運用遙感監測數據和實地踏勘資料,將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和地力等級等逐一落實到鎮、到村、到具體地塊,建立省、市(區)、縣(市、區)、鎮(鄉)、村農業用地“五級臺賬”。實行農田建設“一張圖”管理,新建項目實行竣工實測制度,已建成項目逐步完成勘界立標。對在“三調”時已建成未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的高標準農田,由自然資源部門負責逐步將其納入永久基本農田。對“三區三線”已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中的非耕地,應按照“總體穩定、局部處置”的原則,實事求是、分類處置、積極穩妥進行調整或補劃,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加強高標準農田保護力度,強化日常監督,嚴格執法檢查,嚴肅跟蹤問責。
在“一戶一田”“小塊并大塊”過程中,準確測算田坎面積,優化田間生產道路,充分挖掘新增耕地和新增產能“兩項指標”潛力。嚴格項目竣工驗收程序,對驗收合格的項目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及時進行“兩項指標”核定、報備等工作。進一步優化“兩項指標”交易流程,確保優先在省域內調劑使用。同時,對工作良好的市、縣予以激勵,獎勵資金全部用于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