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7:45:00
“除了感謝還是感謝!”7月6日,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臺城鎮祁莊村村民祁鋒亮和他的兩個老鄉,冒著酷暑,帶著一面上寫“一心為農 無私奉獻”八個大字的錦旗,再次走進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對該院植保所所長、2023年度漯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李世民等農業科學家表達真誠的謝意。
“今年,我種的大蒜畝產平均在4000斤以上,晾干后約有2700斤左右,按現在的市場價格,我種的200畝大蒜總產約230多噸,除了留足種蒜至少也能收入200萬元。要不是李所長你們及時指導,后果不堪設想。”憨厚樸實的祁鋒亮將錦旗送到李世民手里,并握著他的手,高興而又激動地說。
今年3月初,近60歲的祁鋒亮通過土地流轉,在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宋崗村承包地種植的100多畝大蒜出現了一種怪病,田中蒜苗一片一片出現矮苗、死苗,多遍打藥仍控制不住蔓延趨勢。種了30多年大蒜的祁鋒亮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頓感束手無策,整天愁眉苦臉。祁鋒亮通過臨潁縣農技部門找到了李世民及其專家團隊,李世民深入田間“把脈問診”,查處蒜地怪病不是病而是蟲害,在其精心指導下徹底根治了紅蜘蛛蟲害,枯萎的蒜苗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同來的宋崗村農民閆紅耀談起第一年種植大蒜的感受笑不攏口:“今年,我跟著亮哥試種了20畝,也沾了大光,凈收入也有個10來萬元。”與祁鋒亮同村同組的祁自友也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年,我也種了20畝,估堆賣給了收大蒜的,雖然價格低一點兒,收入也很可觀……”三個人回憶著當時發生蟲害的情形,情不自禁地算著收入賬,報喜似的向李世民等分享著獲得豐收的喜悅心情。
“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農科院就是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幫農民致富的。”聽著他們大蒜大獲豐收的喜訊,李世民等人也倍感高興,并關切地詢問他們收了大蒜后種植的玉米現在長勢咋樣?當得知他們目前種植的玉米長勢還好就是草多時,“那得抓緊除草啊!”李世民當即協調40瓶(約為20畝的使用量)不影響繼續種植大蒜的除草劑贈送給他們,并認真向他們講解了這種除草劑的正確使用方法。祁鋒亮接過贈送的除草劑更是喜不自禁,再次向李世民感謝:“你們真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李所長不愧是漯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郭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