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14:47:16
“5000畝的農田,僅需要配備3個人。”3月14日,在位于淇縣朝歌街道石橋村的淇縣5G數字農業示范園內,該園總務李軍指著5G大屏幕上的數據告訴記者,每天不斷上傳、更新的數據,清晰地展示著每棵麥苗的長勢和管理情況。
李軍口中的3個人,分別是淇縣5G數字農業示范園的場長、總務和農技員。他說,總務的職責主要負責農資調度、生產管理和示范園內的生活保障。
3個人,5000畝農田,這樣不對等的數字里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一大早會到田里轉上一圈,隨機抽取幾個點位的麥苗拍照傳回公司大數據后臺,專家通過后臺會根據麥苗情況給出指導意見。”農閑時,李軍的工作很是輕松。
李軍指著大屏幕上小麥區的數據說,每日地表5層土的濕度被深淺藍色標識,曲折的線段呈現地表的溫度,“地表11.9的數值表示該澆水了。”
站在淇縣5G數字農業示范園的二樓望去,數十米長的高效節水噴灌機按照預訂時間、預訂水量正在噴灑作業,“嗷嗷待哺”的麥苗盡情飽飲。
這樣的數據僅是5G大數據里的“冰山一角”,小麥區被縱向劃分為綜合、巡田、影像、關注、農事五大類,橫向按照寒露、霜降、立冬等節氣分為備耕、播種、出苗、分蘗、越冬、返青、起身等13個生長階段。
介于驚蟄和春分之間的麥苗起身階段,專家給出的農事指導方案更為具體,原因是這個階段溫度回升,是蚜蟲、紅蜘蛛即將快速繁衍時期,也是紋枯病、莖基腐病、銹病防范時期。
在5G的“照看”下,麥苗拔節生長,“管家”的成效更是一覽無余。被切割成豆腐塊的農田,在大屏幕上被編輯了序號,每一個豆腐塊內的麥苗長勢好壞,5G用綠色、黃色光柱“實話實說”。
5G“實話實說”的底氣,來自“種”到田間的35個土墑儀、2臺蟲情孢子監測儀、1套小型氣象站、25個視頻監控設備、1臺高光譜長勢監測儀。這些“寶貝”,是河南省現代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
河南省現代農業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淇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積極探索5G智慧農業新模式,于2020年10月引進的企業。目前,該公司在淇縣流轉土地4萬畝,其中已建成5G數字農業示范園5000畝。
“示范園訂單化種植高筋小麥,這樣的高科技、規模化種植保證了小麥的品質和產量穩定。”淇縣農業農村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紅軍很有信心地說,示范園的小麥每斤售價比市場均價高出八九分錢是不成問題的。
劉紅軍介紹,示范園采用多光譜圖像傳感器和土壤傳感器等設備,已形成了精準化管理、智慧化種植,種植成本降低30%,小麥可增產8%。
“農作物的生命周期、分界時間一目了然,農時做農事的誤差僅在1~2天。這樣的數據分析,即使將來不懂種地的年輕人,也能種好地。”恰逢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系主任巫兆聰教授前來調研,示范園場長陳智博士胸有成竹地介紹道。
“麥苗成長的歷史、現在、未來都盡在掌握,以后科學化種植、規模化種植勢必成為趨勢。”巫兆聰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