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1 10:17:35
25年前,楊明軍靠著借來的兩萬元養下100多對種鴿。沒想到,這一養,養出了肉鴿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近日,筆者驅車來到位于河南省舞鋼市的天成鴿業養殖場,“咕咕咕”的鴿聲傳入耳畔,一排排鴿籠整齊列隊,一對對鴿子親昵耳語,相互依偎,不時拍打著翅膀。
細看,偌大的鴿舍內,僅有一人在忙碌。這么多鴿子,怎么養?看出筆者的疑惑,天成鴿業養殖負責人郭文軍快人快語:“這都是全自動養鴿生產線的功勞。”他說,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天成鴿業已實現喂養自動化和管理規范化。
一個鴿舍700余平方米,有2500對種鴿,由一個人管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要知道,國內肉鴿養殖起步較晚,標準也相對滯后,僅喂養一項就難以統一。“隨手抓一把料放進槽,多了會浪費,少了鴿子會餓瘦。”郭文軍介紹,肉鴿屬于少食多餐型,一天要吃三頓,一頓吃三遍。若人工喂養,一天彎腰低頭上萬次,身體吃不消不說,效率也不高。有了生產線,機器操控,實施標準化喂養,省時又省力。
其實,天成鴿業的標準化發展之路從2007年便已開始。圍繞喂料、飲水、清糞、孵化、消毒、調溫調濕、選種育種等環節,天成鴿業自主設計自動化鴿舍,打造了自動飲水、喂料、清糞等一系列規范化程序。在此過程中,人工成本、飼料成本大大降低,鴿場效益隨之大幅提升——一對鴿子一年的利潤從30-50元躍升至現在的80-100元。
作為遠近聞名的“養鴿大王”,天成鴿業“掌舵人”楊明軍深知,標準化是肉鴿產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標準,我們自己摸索。做得好了,我們就是標準的制定者。”正是靠著“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這些年,天成鴿業申獲鴿業相關專利94項,主導制定《肉鴿飼養管理技術規程》團體標準,參與制定《鴿人工孵化技術規程》等5項地方標準。
據天成鴿業人事經理馬志恒介紹,天成鴿業現存欄20余個肉鴿良種品系和15萬對核心種群,每年培育推廣肉鴿新品種30萬對,年產銷乳鴿600萬只,鴿蛋500萬枚以上,年創經濟效益近7億元。
近年來,天成鴿業還獨創“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與全國8000余家養鴿戶建立合作關系,每個養殖戶相當于一個生產車間,拓展了生產規模。通過龍頭示范,先后帶動當地18家企業、8家合作社參與肉鴿產業發展,帶動當地7個鄉鎮147個行政村養殖肉鴿,拉動十幾萬人就業,引領肉鴿養殖向產業化、標準化發展,帶領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