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0 16:29:40
蓬萊蘋果喜獲豐收。
好的水果,是種出來的。在我國部分水果產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解放了富余勞動力,節省了生產成本,為我國果業生產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也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示范樣板。本期現代農業專題為大家分享部分先進果園的發展經驗,為大家的果業生產提供借鑒。
煙富10蘋果新品種 實現品種優化替代 今年,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38萬畝蘋果喜獲豐收,直徑85毫米以上的優質品種煙富10價格更優,最高價每斤達到了6.8元,實現品種優化替代,推動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產業升級”。
“今年的蘋果質量為近幾年最好,產量也不錯,每畝能達到七八千斤。”蓬萊區仙境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閆永安介紹。閆永安的這塊蘋果園栽種了目前國內培育的煙富系列最新品種煙富10紅富士,這個品種果型大,星點兒少,沒有果銹,上色快,摘袋后3-4天就能全紅,同樣的管理,比普通品種優質果率提高了20%。蘋果收購商宋天根介紹,“今年蘋果的質量好于往年,表光好,星點少,價格最高收到六塊八。”
目前,蓬萊區超過四分之一的果園換上了煙富10這個新品種,達到了10萬多畝,每年這里的蘋果都是全國收購價最高的地方。依托蓬萊國家級農高區,該區率先在煙臺設立縣級蘋果產業孵化器,孵化培育沃森農業、煙富農業等3家苗木研發機構,先后選育了八仙早富、煙富10、元富紅、仙香綠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種17個,占省級審定的煙臺蘋果新品種85%以上,打破了國外對優質品種的壟斷。
集成技術讓蘋果脫掉“棉外衣”
上世紀90年代,我國果農開始使用蘋果套袋技術,但它成本高昂,還會造成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對此,山東省萊州市朱橋鎮瑯琊嶺生態產業園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景波很早就積極尋求變革。2016年,合作社經過一系列種植模式的研發創新,最終試驗成功了免套袋蘋果技術和生物疏花疏果技術,開創了現代蘋果省力化栽培新模式。
“經過這種新集成技術培育出來的不穿‘棉外衣’的蘋果,充分沐浴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光照時間長,香味、硬度以及糖度都要比套袋蘋果高,口感風味都非常好。”王景波說,“除了顏值高、口感佳,免套袋蘋果最大的優勢還在于成本低。每畝地節約人工、紙袋、反光膜成本約6000元,把更多利潤讓給老百姓。”
免套袋技術,不只是單純省去了套袋這個環節,其中蘊含著很多農業科技。近年來,合作社還通過采用高壟寬行密植栽培模式,實施了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自配試劑進行生物疏花疏果,采用生物和物理滅蟲,建成了全國首個免套袋蘋果實驗基地,不僅大大減輕了勞動管理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蘋果質量產量都有明顯提高。
2018年,農業農村部把首個全國蘋果免套袋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落戶瑯琊嶺;2019年在陜西楊凌舉辦的中國好蘋果大賽總決賽中,萊州瑯琊嶺蘋果獲得免套袋組金獎和最具價值生態果品獎;得益于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產技術,2020年瑯琊嶺小龍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集成示范基地。
農業“黑科技”育出精品酥梨
不久前,安徽省碭山縣舉行第三屆優質酥梨評比大賽,該縣果園場培育的酥梨獲得全縣優質酥梨一等獎。“獲此殊榮,主要是因為我們運用了一些智能控制設備使酥梨品質得到大幅提升。”縣果園場工會主席王建嶺在領獎臺上分享經驗。
在果園場的種植基地,南北行的梨樹上都拉著一根黑色水管,并固定在支撐架上。“這是微噴防霜凍裝置。”基地負責人王見介紹說,基地安裝了200畝微噴防霜凍裝置,霜凍來臨前,提前用水管噴淋,增加空氣濕度,水汽凝結放熱,讓梨樹溫度緩慢下降;同時,開通梨園防霜機,通過葉輪旋轉擾動氣流,使冷暖空氣形成上下對流,提升樹體溫度,調節梨園小氣候,從而緩解霜凍災害,為酥梨坐果穩產“保駕護航”。
“樹上一根管,預防霜凍調氣溫;樹下還有一根管,讓梨果吃上水肥‘營養餐’。”王見說,根據采集的氣象墑情監測站數據,以及酥梨周期性生長機理,需要澆水或施肥時,果農按下灌溉控制終端發出指令,通過水肥一體化全自動施肥機,使用配套的高標準水管路滴灌,實現灌溉、施肥自動控制智能一體化,定點、定量,省時、省力,既能幫助果園水肥節本增效,又能改善酥梨的色澤和成熟度等,從而培育優質果。
梨樹打藥更是用上了“黑科技”。果農只需輕輕一按遙控器,近一人高的噴藥機器人就會伸出十多個噴頭,噴出霧化的生物農藥,細密、均勻、高效,遇到低矮樹枝、支撐棒等障礙物,噴藥機器人會主動避讓、變向前進。
一套智能系統將果園管理得井井有條
日前,記者來到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營村的智慧果園,看到一群年輕人在“鼓搗著”一些機器設備,時而在樹行間穿梭,時而又飛上天空噴灑作業。這正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的平谷專項博士后姜雨林、于聰偉和研究生吳何成、劉典、劉強、靳留建等人在開展科研活動。
這些年輕人用一套智能系統,將智慧果園管理得井井有條。西營智慧果園構建了現代智慧果園綜合管理解決方案,包括智慧果園管理平臺、果園信息獲取系統、水肥一體化系統、病蟲害智能管理系統,以及果園自動對靶變量噴霧機、多功能作業平臺、智能割草機、采摘機器人、遙感無人機、植保無人飛機等在內的智能作業裝備系統。
“智慧果園管理模式的實施為該果園減少人力成本5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30-40%,肥料用量減少25-35%,灌溉用水量減少60-70%,果品質量大大提高,綜合經濟效益提升32.5%。”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雄奎介紹道。
“智慧化”管理讓臍橙安全生長
航拍一輛貨車停在果園旁裝運一筐筐贛南臍橙。
11月1日,在江西省寧都縣東山壩鎮各山頭,成熟的臍橙綴滿枝頭,黃澄澄的很是喜人。工人們穿梭其間,采摘、挑運、分揀、裝箱,好一幅豐收的景象。
李撫州是東山壩鎮石湖村智慧果園的負責人,他介紹,今年雖然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但有科技的助力,產量、品質絲毫未受影響,果子還在樹上,就已經全部被預訂。
今年初,該縣選取200畝臍橙園進行“智慧化”示范管理,運用智能化科技種植手段,將果園劃分區塊,對果樹按區塊號、條帶號進行編號,建立3D圖形模型,并對各區域的溫度、濕度、土壤元素進行實時監測,電腦上鼠標一點就可以進行精準灌溉施肥。
“對果園進行數字化管理,果農足不出戶便可看到果樹生長情況。”李撫州介紹,這種“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模式對于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創新了農業生產關鍵技術,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解放了富余勞動力,節省了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