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17:15:06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采用先進的栽培技術種植各種蔬果。
現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已經擺脫了傳統耕種方式,各種高科技大顯身手。人們發現,將數字產業擴展到農業領域,運用先進的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技術對農業的生產經營進行智能化管理,顯著地提升了農產品品質,使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這種生產精準化、管理可視化、決策智能化的新型管理模式被稱為智慧農業。那么,“新基建”如何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智能化改造?智慧農業到底長啥樣呢?未來又該如何發展?
數字化改造讓作物管理更加精細
這幾年,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新基建”領域的新技術,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很多示范性的智慧農場。未來這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將會越來越普及。跟傳統的大田作物相比,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溫室栽培作物管理更加精細。
在北京市北三環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里,這些蔬果跟常見的大田作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酚醛泡沫取代了土壤作為培養基質,而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都是用水肥一體的技術進行精確的滴灌。溫度、水分、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與作物生長關系密切的因素,在這里都可以通過對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后,對環境進行自動化調控。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負責人魏靈玲說:“我們采集了大量的數據,進行了植物生理模型建設,通過模型制定了控制策略。在不同的控制策略下,我們有相對的執行機構,比如說開天窗或者是開遮陽或者是保溫,另外濕簾風機的啟動,包括噴霧的啟動,這些都是一堆的執行機構?!卑凑罩参锷砟P?,對環境進行精準控制,就能保證植物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下生長,這樣種出來的果蔬不管是產量還是品質,都比傳統的大田種植要好一些。
目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盡管這種智能化的溫室栽培項目目前還在推廣階段,尚未普及,但這種智能化、工廠化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從種植到養殖農業領域智能化探索越來越廣泛
最近幾年,在“新基建”的新背景下,很多地方在農業領域智能化的進程中做了很多探索,從種植到養殖,從陸地到海洋,越來越多機械化、智能化的裝備設施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錨泊于黃海海域的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就是一座移動的海洋牧場。外表看起來像貨輪,但這艘船的船艙里有近9萬立方米養殖水體,15個養殖艙。
在養殖監控室,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屏幕監控全船的氧氣系統、投飼系統、養殖海水、養殖光照等各類系統運作情況,實時監測養殖艙內水體的溫度、鹽度、溶解氧和酸堿度?!皣?號”構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船岸一體化智慧云平臺,全船監測點對艙內水、氧、光、飼、魚進行集中控制與實時監測,確保船岸一體聯動,從而實現智慧化養殖。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所長徐皓說:“‘國信1號’是一個全新農業生產的基本建設平臺,這樣一種工業化的生產體系,改變原來傳統的養殖方式,季節性的方式,就是說可以在工船上實現全年生產,每個月都能產出,向市場穩定地供應相應的養殖品種?!?/p>
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到運輸、加工、起捕,在一艘船上構建起了一座漁業養殖加工廠。目前這樣的養殖工船還只是我國深遠海養殖運營試點項目,從長遠來看,這種新型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模式為未來海洋漁業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徐皓說:“這樣的養殖方式也是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所倡導的‘藍色增長’倡議,他們覺得未來人口達到了九十億以后,解決人吃飯的問題,解決人的食物問題,只有向藍色的海洋要食物資源?!?/p>
“新基建”技術、設備讓農產品流通銷售更放心
這些年,除了種植和養殖等農業生產領域,越來越多的“新基建”相關的技術、設備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如今在農產品流通和銷售的環節也開始用上了新科技。
在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的一家超市,所有農產品上面都貼了一個二維碼,通過掃碼可以清楚地看到農產品來自哪個農場,以及是什么時候被分揀和派送到這里的。蔬菜上的二維碼記錄了從種植、生長、加工、流通、銷售全過程信息,這樣就形成了從種植基地到銷售終端全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體系。
旌陽數字農業中心技術負責人徐維說:“我們在田間地頭布了各種各樣的數據采集設備,通過這些設備實時把土壤、水質、氣象數據傳輸到數據中心。同時,農戶每一次播種、施肥、采收等數據也實時更新到數據中心,最后匯成一個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能溯源到整個農產品生產全過程?!?/p>
農民種植過程的數據會被實時傳輸到當地政府的數字農業中心,這樣的新型農業基礎設施,還用到了區塊鏈技術,而區塊鏈技術的優勢之一,就是數據無法被竄改,能保證所有數據上傳實時且真實。目前在全國,很多地方的大米果蔬等優質農產品都用上了數字化的溯源體系,有這樣的農業新基建,農產品有了身份證,消費者買得也更放心。
“新基建”助推農業現代化
近些年,“新基建”迅猛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很多領域已經開始大范圍的應用。
今年7月20日,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加快實施農業農村建設項目。抓緊啟動“十四五”規劃安排的重大工程行動計劃,積極推動智慧農業、農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陳萍說:“下一步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主攻方向,加強智慧農業技術的創新推廣應用,攻克一批智慧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推廣一批數字化解決方案,再打造一批智慧農場、智慧漁場、智慧牧場。加快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用數字技術來優化提升農業的全產業鏈?!?/p>
我們看到,智慧農業不僅能大幅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也會讓我們餐桌上的食品更豐富、更安全,品質更高。作為“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我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建設內容,發展智慧農業正面臨良好機遇。給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將會夯實鄉村振興的數字基礎,助推農業現代化。
(本版內容綜合CCTV-13新聞頻道《焦點訪談》、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