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18:44:42
導讀:據了解,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正在逐步衰退,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由于環境破壞 、經濟價值較低的亞種或種群的侵入和近交衰退和遺傳漂變導致的。
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們都知道,水產種質資源對于水產養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國我國水產種質資源卻正在衰退,這是什么原因呢?
一、環境破壞
由于攔河壩、閘門等水利建筑,破壞了魚類的泅游通道,改變了河流的水文條件,使僅類失掉了適宜的育肥場和產卵場;工農業污水排人自然水域直接毒害丁水生生物或趨使其回避。加以濫捕,使一些種滅絕,一些種數量大減,造成全部或部分基因庫損失,魚類的許多優良性狀消失。
二、經濟價值較低的亞種或種群的侵入
如引種不當,把經濟價值較低的種群、亞種或近緣種引進,與當地優良種群或近緣種雜交、回交而造成兩者的基因融合,這種現象稱為遺傳侵蝕或漸滲,侵入種的群體越大.原有種的優良性狀消失得越快。例如我國長江產的中華絨繭蟹(俗稱河蟹)生長迅速、品質優良,由于河道修閑建壩,斷絕丁小華絨整理的泅游通道,加以在長江下游濫捕蟹苗,天然蟹苗的產量逐年下降,養殖苗種供不應求,于是就從北方(主要是遼河下游)和甄江購進河蟹苗種。
養殖的這些不同地區的河蟹,不可避免地逃人匯河,進行繁殖并與日益稀少的當地種群條交和雜種后代凹交,造成不同種群基因庫的融合。遼蟹個體沒有長江蟹長得大,成熟得早,經濟效益人為下降低蟹的生產性能更差。現在長江中、下游的群眾反映天然河蟹比過友小得多丁。
三、近交衰退和遺傳漂變
由于繁殖群體過小,造成近親交配,許多有益的基因遺失,有害的隱性基因重現率增多,導致生長速度廠降,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降低。我國大水面故流主要魚類筋、翱,產漂流性魚卵,要在流程較長的大河中才能成功地繁殖存活。我國各地養殖的鏈、甥,在刃年代以前,都是在長江、珠江中撈大然負曲,運回當地飼養。
50年代未期,蹈、綢的人工繁殖成功,全園大部分地區都逐漸改用人工繁殖的魚苗,由于各地人工繁殖的親魚都是小型群體,蹬、綢的繁殖量又大,很容易造成近親回交,促進了近親衰退的發生,據李思發等人的試驗,人工繁殖的續編比長江天然的鏈翱魚苗生長速度要下降5%—10%。19旺年未從美國引進了海灣扇貝,在中國北方各海區養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來終因原來的親體太少.近交衰退的后果逐漸表現出來,1994和1995連續兩年又從美國引進了較多的親貝,海灣扇貝的生產性能才有所改善。
移植魚類親體過少,會造成瓶頸現象,較大的基因庫只剩下少數個體,總變異大大減少。脫離原種群的小群體,因為基因庫較小,就會發生遺傳漂變,漂變時間越長,損失的基因越多,魚類就難于適應新環境的變化,所以世界上某種動物如果存在的太少,就難避免滅絕的命運。但是如果數量不是太少,并不一定注定滅絕,只不過漂變新形成的群體,其基因頻率已與原群體差別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