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 15:16:01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年,也是楊凌示范區改革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十年。這十年,楊凌示范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國家隊”站位履行國家使命,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創新取得非凡成就,科技創新活力迸發、示范推廣倉滿田疇、改革開放蹄疾步穩、城鄉建設成效明顯……這十年,是楊凌面貌變化最大的十年;這十年,是楊凌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的十年……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楊凌農科傳媒集團策劃推出全媒體系列報道《奮進新時代楊凌這十年》,生動展現楊凌示范區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勇前行的積極成效,激勵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和科教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和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三農”穩,天下安。
“三農”工作歷來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基礎性工作。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高區,楊凌承擔著為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探索新路的國家使命。為了在這塊現代農業的“試驗田”上奏響“鄉村振興”戰略嘹亮的先鋒號,近十年來,楊凌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用“鐵肩膀”挑起鄉村振興“重擔子”。
如今,隨著鄉村振興工作深入推進、特色產業逐步壯大、城鄉一體趨于完善,一幅城市與鄉村攜手共舞、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農科畫卷”在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
興產業 拓寬群眾致富路
鄉村振興,產業必須振興。
縱覽楊凌示范區農業版圖,有著30年紅薯種植經歷的揉谷鎮田西村是點綴其中的“亮點”。
早些年,由于缺乏管理經驗,當地紅薯種植始終不見效益,村里集體經濟底子薄弱。
轉機出現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近年來,田西村緊抓政策機遇,把紅薯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以鄉村建設規劃、食用菌菌種培育、紅薯育苗、設施農業等五大產業為抓手,走出了一條“集體主導、企業賦能、政府推動”的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以田西村為代表,楊凌其他村莊也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立足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目標定位,聚焦產業發展下足繡花功夫,突出示范帶動,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楊凌示范區結合區內高校和科研單位資源,探索形成“專家聯產業、科研聯生產、企業聯市場、部門聯政策、黨員聯群眾、書記抓典型”的“五聯一抓”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切實為農業生產解難題,為產業發展聚集動能。
如今,楊凌鄉村振興已翻開新的一頁。
搭舞臺 筑巢引鳳謀發展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留學的國際友人秦關曾坦言,陜西楊凌有著領先全球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產品。
漫步于楊凌現代農業精準扶貧示范園,藤架上枝繁葉茂的吊瓜、菜地上綠意蔥蘢的有機蔬菜,處處都能感受到現代農業的魅力;徜徉在智慧農業示范園,從自動控溫、控濕到平臺式管理與數字化指令輸出、超大跨度大棚以及AGV戶外無人運輸系統......智慧農業正在把人們的想象變成現實。
“農業小鎮”為何搖身一變,崛起為一座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農科新城”以及連接農業科技與人才的橋梁,以農業科技創新為窗口,我們可以窺見楊凌的廣闊天地。
從全球首創“紫橙色”大白菜選育成功,到肉牛育種瓶頸技術取得新突破;從油菜新品種“秦雜油7號”成功培育,到西農979小麥品種推廣的全面鋪開……一項項令人矚目的創新成果背后,是科技創新實力的集中體現。
為了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近年來,楊凌示范區面向旱區培訓農民超過44萬人次,獲得楊凌農民技術職稱的農技員1.28萬余名。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楊凌經驗”,正讓國內國外數以億計的農民享受到了“科技實惠”。
譜新篇 濃墨重彩繪藍圖
每年農高會上,鄉村振興元素總是最為吸睛。
歷經20余年,楊凌借助農高會的平臺,不僅成功舉辦了一系列鄉村振興論壇展覽等活動,還集中示范了一大批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不僅是農高會,要實現鄉村振興,楊凌的命運總是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8年10月,國務院第三次批復中賦予楊凌“要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范區”的目標定位;
今年以來,楊凌示范區按照“1155”發展思路,描繪出一幅嶄新的發展藍圖:構建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畜牧創新中心等六大創新中心,破解重大科技成果產出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五大難題;深化國際合作、高新產業聚集等開新局……
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引領示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陜西楊凌的重大使命,也是楊凌新時代的重要職責。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楊凌示范區將以精準聚焦、務實管用的有力舉措,堅持推動楊凌農業“走出去”,為加快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楊凌智慧,為示范區更好履行國家使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媒體記者: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