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09:15:56 ?馬濤 陳文 王璐
黃陂杜堂村變身木蘭花鄉景區。
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溫室。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根本途徑。近些年,湖北省武漢市三農系統不斷激發農村改革活力,釋放內生發展動能,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取得新成果。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12年的476億元增加到2021年775億元,增幅達6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190元增加到2021年27209元,增幅達143%。
以改革固本強能——
農業綜合產能持續提升
今年8月,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式實體運作,以“一核兩翼一芯兩園多基地”為空間布局,以打造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武漢·中國種都”和“農業硅谷”為目標,著力在種業創新服務、高端動物疫苗、飼料用酶制劑等多領域搶占制高點。目前,中心集聚了11位農業領域院士、12個國字號實驗室、400余位行業專家和高端人才、760余家農業高科技企業,產值規模與企業聚集度位居全國前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市牢牢抓住耕地和科技這個農業生產的根本,堅定不移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堅持育良種、造良田、施良策、推良技、用良機,持續推動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變革。
截至2021年底,武漢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約210萬畝,蔬菜設施化基地達到10萬畝,生豬產業綠色發展基地9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5個;農技推廣體系不斷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持續發展,信息化、智能化農機加快運用,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7.9%,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
全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去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90.8萬噸,蔬菜產量821萬噸,水產品產量43.7萬噸,蔬菜及淡水產品總產量均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總量自給率均達到100%,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合格率常年穩定在99%以上。
以改革聚力賦能——
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今年4月25日,武漢市防返貧動態監測預警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平臺依托市域社會治理大數據監測系統,對全市13.09萬名重點關注對象“三保障”、突發狀況、求助信息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同時建立上下聯動機制,通過平臺及時將監測信息推送至相關區,實現了返貧風險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自平臺上線運行以來共觸發預警3165條,辦結2811條,進一步織密了防返貧保障網絡。
近年來,武漢市將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為突破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圍繞“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不斷優化組織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制定了領導小組議事協調、市領導扶貧聯系、區黨委負責同志遍訪原貧困村、市直單位定點幫扶、黨員干部結對幫扶等制度,形成了防返貧動態監測、扶貧項目庫常態監管、駐村工作隊日常管理等機制,不斷聚集多種資源、聚合多方力量,促進原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2016-2018年,經過3年連續攻堅,全市88514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2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武漢市進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階段,全市有463支駐村工作隊、1769名駐村干部常年奮戰在鞏固脫貧成果一線,繼續強化欠發達街道(鄉鎮)傾斜政策落實和產業就業幫扶力度,使發展成為消除貧困的有效途徑,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以改革提效塑能——
現代都市農業縱深發展
今年9月21日,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正式對外發布。“江城”,是深入人心的武漢城市形象;“百”,彰顯武漢農產品的豐富程度,“臻”詮釋武漢農產品的品質。品牌口號“武漢農優,真滴蠻好”,借力方言,親切、有趣,便于品牌傳播與推廣。“江城百臻”以“本真武漢味”為核心價值,打造“1小時鮮美生活圈”,多維度地滿足大都市圈消費者需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
截至目前,武漢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953個。從6月起,武漢優質農產品廣告宣傳片亮相央視,蔡甸蓮藕、汪集雞湯、洪山菜薹、東西湖葡萄、漢南甜玉米等多個產品先后走進全國人民視野。
改革推動了產業的高速發展,也為品牌發展夯實了基礎。2015年以來,武漢市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圍繞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強化政策引領、堅持主體培育、利用市場倒逼、依靠服務導入,著力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實現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多種功能塑造、鄉村多元價值拓展。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000余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6家,省級龍頭企業118家。形成了種業、“菜籃子”、農科創、“農業+”四大都市型優勢產業鏈。涌現出了良品鋪子、周黑鴨、科前生物、仟吉等一批知名企業和企業品牌。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加快發展,202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290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3.7∶1,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年鄉村休閑游51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148億元。初步建立起了“示范引領、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綠色生態”的現代都市農業體系。
近些年,武漢先后獲評“現代都市農業國際試點示范城市”、全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
以改革促融聚能——
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杜堂村曾是一個省定貧困村。近年來,武漢市創新實施“三鄉工程”,架起了城鄉資源要素互聯互通的橋梁,在返鄉能人葛天才的帶領下,昔日“沉睡”的貧困村變成了美麗的小康村。截至2021年底,杜堂村累計投入配套建設資金5.6億元,吸引社會資金約1.1億元,開發出農家樂、民宿、文創街、商業街等多種業態,帶動了農民致富和周邊村快速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武漢市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改革破難題,牢牢錨定城鄉融合發展這一重點領域,緊緊扭住城鄉要素流動這一關鍵環節,不斷健全制度機制、創新政策舉措、強化配套集成,引導城市各類要素有序向農村流動,推動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探索金融助農惠農方式改革,“農股貸”武漢模式在全國推廣;“十年禁漁”成效顯著,江豚成群結隊重現江城;鄉村治理“四項清單”模式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探索靈活多樣供地新方式,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難題,實施“人才導流回鄉工程”“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為鄉村振興輸送各類人才813人。
各類資源要素持續向鄉村聚集,全市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三治”結合的治理體系初步建立,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建設了6條一線串珠、集中連片的美麗鄉村發展帶和4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打造了黃陂木蘭花鄉等一批“三鄉工程”典型,武漢“三鄉工程”獲評“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鄉村圖景正在武漢大地上逐步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