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08:50:25
■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具有保水和滲水等功能,可以實現春夏無效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普通地膜覆蓋相比,旱作增產幅度超過10% ■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180天降解50%以上,365天降解95%以上,有利于消除農田白色污染 9月23日是2022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黃河上中游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科技部示范推廣的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旱作技術項目獲得了廣泛認可。 “春雨貴如油,有雨膜下留。解決了干旱缺水問題,就為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科技部科技特派團首席專家、山西農業大學研究員姚建民介紹,過去,高效利用小雨量降水資源難度大,生物降解地膜成本高。如今,厚度只有0.007毫米的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新技術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據悉,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是在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取得的最新成果。它具有保水和滲水等功能,可以實現春夏無效降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通過膜上覆土技術延長了地膜有效使用壽命,在半干旱地區天然降水利用率由40%提高到60%以上,生物降解地膜畝用量和畝投資減少40%以上,與普通地膜覆蓋相比,旱作增產幅度超過10%。這種地膜還環保,180天降解50%以上365天降解95%以上,有利于消除農田白色污染。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位于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是一個典型的半干旱縣,也是科技部定點幫扶縣。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技術2017年在佳縣開展試點應用以來取得良好成效。 在陜西佳縣試點應用成功后,2021年科技部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8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了61個應用示范點,聚焦谷子、高粱、馬鈴薯等22種作物共計示范5.2萬畝,驗證了滲水地膜旱作技術在黃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其中,山西試驗的滲水地膜谷子冬播技術獲得成功,產量相比無覆蓋組增加了24.09%;陜西延安滲水地膜玉米較當地玉米平均畝產增加421.68斤,增幅32.8%。截至2021年年底,在山西、陜西、青海和新疆南疆地區,滲水地膜地面部分完全降解,地下部分降解率達95%左右。 在試點示范滲水地膜旱作技術過程中,科技部與各省區科技管理部門探索形成了以科技特派團為核心的項目成果轉化新模式,構建了“統一部署、系統推進、上下聯動、跨區協作”的工作機制,組建“技術發明人+核心骨干+各地專家組長”的國家級科技特派團,搭建“國家級科技特派團+省級專家工作組+縣鄉骨干技術員”三級技術支持體系。 在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旱地上,科技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科技特派團與山陰縣惠牧源種養聯合社聯手,200多畝的有機旱作冬播谷子示范區也獲得了豐收。 姚建民介紹,這200多畝冬播谷子實現“秋雨冬儲春夏用”,采取了三項關鍵技術措施。一是覆蓋的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具有微孔,可以保水、滲水和降解,解決了半干旱地區的缺水問題;二是通過特殊的種子包衣新技術保持谷種安全越冬并適時出苗,防止出苗過早造成的凍害;三是采取一系列的保苗防凍和生長期的田間管理措施,確保優質高產谷子品種提前成熟。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