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 首頁 > 農機 > 正文

拖拉機開進丘陵山區了!——重慶市農機裝備補短板紀實

2022-08-23 10:23:52   

拖拉機開進丘陵山區了!

重慶市丘陵山區機收大豆現場。 資料圖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快速發展,但農機化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與平原地區比,丘陵山區受地形等因素影響發展較緩慢。重慶市是我國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區,如何補上農機裝備短板,成為當地農業現代化必須面對的問題。截至2021年末,重慶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26%增到53.5%,名列西南地區前列,近三年年均增幅比全國高0.7個百分點,邁過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級階段,進入了可以“全面全程”發展的中級階段初期。那么,重慶市是如何做的呢?

以機適地,發展高大馬力性能、高效率機型

小、碎、散、短、彎、陡是重慶市耕地稟賦先天不足的真實寫照。重慶市80%以上的單塊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15度以上坡耕地占比超過60%。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農戶數占比高達60%。約80%左右丘陵山坡地塊沒有機耕通道,大中型農業機械進地難、作業難。土質粘重、水田泥腳深。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重慶市農機化的發展步伐。

“適應我市丘陵山區特點的旱地農作物播栽、施肥、收獲、秸稈(藤蔓)還田、特色農產品初加工等機具嚴重缺乏;即使有少量機具可用,也存在價格高、性能差、故障頻發的‘通病’。”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楊培成表示。

曾經,重慶市大力開展小型動力平臺、小型耕整機等研發制造,解決了當時戶用型機器無機可用的暫時困難,但隨后發展步伐徘徊放緩。“重慶市的‘拳頭產品’微耕機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人工作業,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但該類機具作業效率偏低,使用起來勞動強度偏大,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機器換人’的突破,且該類機具使用時間短,通常3年左右就需要更新換代。”楊培成表示。

能種的地已經種完、好干的活已經干遍、可用的人已經斷檔,面對小機器已飽和、小地塊難施展、小規模難見效的困境,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依然“無適機匹配、無好機可用”。

“以機適地”,研制適合丘陵山區,同時具備一定生產效率的機械成為重慶市丘陵山區解決“無適機匹配、無好機可用”的關鍵抓手。

重慶市將丘陵山區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列為農業農村領域重點科技研發項目予以重點支持,設立補短板農機專項,組建“重慶市農機裝備技術創新聯盟”,渝籍農機企業、院校和科研單位產學研協作研發。以“揭榜掛帥”等方式推動補短板農機裝備研發,以“賽馬”機制等方式激發科研院校和農機企業內生研發動力,以農機化“土專家”為“頭雁”組建農機研發創新指導團隊參與項目研發和評審驗收環節來確保研發成果“接地氣”。圍繞裝備適宜的動力機械、高效的作業機械和更加環保的農業機械三大目標,促進農機裝備從小、微、簡機型向高大馬力性能、高效率機型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十三五”以來,重慶市多渠道籌集專項資金近1億元,在榨菜收獲、馬鈴薯播收、玉米大豆播種、蔬菜移栽、通用動力平臺和花椒烘干等裝備研制上發力,取得階段性進展。

“十四五”期間,重慶市將江津區雙福、珞璜和高新區白市驛、西彭等連片區域明確為農機裝備產業重點發展區域,打造重慶乃至西南地區丘陵山地農機裝備產業集聚區。

“以前使用微耕機,解放了牛,沒有解放人,把牛放在家里吃了肉,把人累死了!現在開上拖拉機,人輕松了,效率也提高了!”永川區陶義農機合作社社長李剛表示。

加大政策支持,不斷壯大市場主體

“丘陵山區機具進地難、效率低、回報小,再加上需要的農機裝備品種多、投入大、技術復雜、產品市場小、知識產權保護難,機器更新換代快,油耗高,企業投入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不高。”楊培成表示。農機裝備研發需要大量資金作保障。

重慶市有農機裝備相關企業雖近200家,但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值僅占全市裝備制造業的3.8%,整個行業呈現出“散亂小”特點。

2021年8月26日,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加快丘陵山地特色農機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加大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創新、涉農領域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對農機裝備產業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技術改造、供應鏈提升、品牌培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市場開拓、賽會展會等領域給予扶持。

重慶市制定《重慶市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對暫時無法開展農機鑒定的綠色智能高端創新農機產品及先進適用的成套設施設備開辟綠色通道,通過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予以支持。政策促使規模以上農機企業直接參與重點項目、短板項目、卡脖子項目,可采取預付及形成銷售后再支付形式,激發項目企業承擔市場意識,更好地使產品落地。目前,已將鑫源、威馬、華世丹、匯田、恒昌等納入列名聯系企業名單。

當地將糧食生產薄弱環節、特優農業生產等方面先進適用、綠色智能、大中型、復式作業機具補貼額提高至35%。推廣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建成萬畝級“宜機化+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農業生產示范基地20個。把農機化率列為考核區縣和市級相關部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指標。

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重慶市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傾斜信貸資源,積極開展農機裝備抵押貸款等融資服務。

土地整治,把大型機械開上山區

與“以機適地”同時推進的,還有“以地適機”。

土地自然條件造成的困惑,還需從土地本身突破。2014年,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在巴南區南彭鎮將軍灣村規劃具有典型丘陵山地特征的80畝坡耕地,規模化推進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彎變直、陡變平、互聯互通和培肥土壤等宜機化改造,并開展改后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研究、對比試驗。

2015年,當地爭取市級財政支持,安排300萬元分別在重慶市農科院農機研究所、忠縣晨帆農機合作社、永川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永川陶義農機合作社、重慶市農科院科研試驗園等多地多點進行試點。

永川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最早開展重慶市水田整治改造。通過小并大、短變長、亂變順,合作社將原來11塊地合并為5塊,平均每塊3.5畝。“以前,田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只能用人力或小型農用設備,加上交通不便,自家的土地只能撂荒,現在整理出來了,承包給合作社,可以收租金,還可以在承包戶打工。”合作社所在的譚家壩村村民表示。

“農田整治前,我們采用6馬力微耕機,2人輪流操作,每人每天作業約2.5畝;整治后,采用75馬力拖拉機帶耕幅為2.3米旋耕機,每人每天作業約30畝;勞動生產率約是整治前的12倍。”談起土地整治帶來的新變化,永川區陶義農機合作社社長李剛,豎起大拇指。

經反復多次實踐,重慶市逐漸探索出一套適合重慶丘陵山區農田整治技術路徑和體制機制模式,并在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編制技術規范。

這些年來,重慶市政府將土地整治納入全市“三農”重點工作進行通盤謀劃;通過“先建后補”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以貸款貼息、擔保貼費、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各方面投入。同時,注重示范帶動。成立技術專家團隊,常年深入區縣、鄉鎮開展技術指導,確保按標執行。

小田變大田、陡坡變緩坡,越來越多的大型機械出現在廣袤的丘陵山區。

來源:農民日報
編輯:牛姣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