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3 15:50:21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發布,截至8月10日,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小麥4624萬噸,同比增加30萬噸,收購進度已過七成。早秈稻正在集中上市,累計收購340萬噸,同比增加28萬噸。當前早秈稻收購均價每斤1.35元左右,高于最低收購價格水平。
顆粒歸倉 全鏈條打造“無形良田”
糧食收購在加速推進的同時,各地也在探索優化糧食儲存和生產工藝,改進技術裝備,降低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率。數據顯示,如果我國糧食減損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減少損失650萬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減損就是增產。跟隨記者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看看糧食減損全鏈條上的新嘗試↓
眼下,湖南汨羅的早稻收割已經結束,在羅江鎮一家農業公司的烘干中心,卡車正將稻谷倒入斗倉,經過提升、分倉后,便正式進入烘干程序。 一直以來,曬谷都是“雙搶”時節種糧農戶的煩惱事。因為搶收回來的稻谷只能在馬路、空地上翻曬,不僅需要看天“吃飯”,還存在被人踩、被鳥吃等各種可能。現在,烘干后既能保證量不少,還能以最快的速度讓稻谷進倉。
烘得好,還要儲得好,在位于中儲糧汨羅直屬庫,一輛輛大卡車滿載稻谷排隊等候,稻谷通過檢測、過磅稱重后,直接通過吸糧機被吸入倉庫樓頂的傳送帶,運送到高高的糧倉里,中途不需要人工搬運,確保運輸環節無損耗,不浪費一粒糧食。
糧倉內部,糧堆中布滿了傳感器,這些糧庫管理的“千里眼”隨時采集著糧食溫度、濕度等信息,并及時分析和預警,為了更大程度“鎖鮮”,糧倉的空氣溫度被嚴格控制在25℃左右。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形成北方地區以低溫或準低溫儲糧為主,南方地區以控溫和氮氣儲糧為主的儲糧技術體系。通過先進的儲糧技術和精細化管理,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超過了98%,中央儲備糧宜存率穩定在95%以上,一個儲存周期的綜合損耗降低至1%以內。
吃得好變吃得健康 適度加工提高出糧率
從帶著外殼的稻谷和麥穗,到加工后的大米和小麥,當中需要經過許多環節,層層的加工導致糧食損失浪費嚴重。據估算,往年,我國糧食加工環節的損失每年達150億斤左右。而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從“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轉變,糧食加工也依靠科技創新、技術升級,實現節糧減損。
稻谷顆粒歸倉后,要經歷篩選、脫殼、打糠、多次拋光等多道環節,最終才能變成色澤晶亮的精米,加工精度越高,大米就越白、越亮,但是,其中的損耗也隨之越來越大。如何在保證大米香味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拋光次數,在北京的這家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的試驗。
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谷物研發中心主任助理 亓盛敏:隨著大米加工的進行,首先黑色這個線,我們會發現評分值是先增高,但是在某一個點的時候達到一個峰值,繼續加工的話它會有一個略微下降的趨勢。同樣的我們的香氣在加工的過程中也是呈現了先逐漸增加再逐漸降低的一個過程。
2019年,新的《大米》國家標準實施,“新國標”中對大米“加工精度”指標設置了上限,對一級大米的加工精度由90%以上調整為80%~90%,突出了適度加工,更多地保留了大米原有的營養價值,使大米國家標準更能適應綠色發展理念。
新修訂的小麥粉國家標準以加工精度和灰分含量作為分類指標,將小麥粉分為“精制粉”“標準粉”“普通粉”三個類別,從而引導適度加工,提高出粉率。
近年來,我國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制定了“中國好糧油”系列行業標準,突出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節糧減損。積極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從追求加工精度導致的過度加工向生產優質糧油產品的適度加工轉變,大大提高了出糧率。
讓每一粒糧食實現最大化利用
糧食加工過程中,往往也會產生副產物。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通過技術革新,實行精細配比,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讓每一粒糧食實現最大化利用。
張勇推介的這款小麥胚芽油1天的銷量達到1000多瓶,收到很多好評。這款油提取物正是多年前被用作加工飼料的小麥胚芽。由于小麥胚芽含有較高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其他活性物質,極易氧化酸敗變質,為了保證面粉的保質期,面粉廠在小麥加工過程中,都會將小麥胚芽與麩皮一起分離出來,然后基本被當作邊角料處理給飼料生產企業。
某企業負責人 張勇:1000斤小麥只能出1斤的小麥胚芽,所以它很珍貴。過去在沒有加工工藝之前,就是做飼料。這個胚芽里面含有很多的營養成分,但是沒有充分的利用。
近年來,張勇公司通過與國內相關科研院所專家合作,掌握了活性酶鈍化技術,可以使胚芽不易變質,容易儲存加工。同時,經過不斷地反復試驗、改造設備,成功研究出小麥胚芽油低溫壓榨技術,并獲得了國內首個《冷榨小麥胚芽油》的發明專利,當地眾多的面粉加工企業為小麥胚芽油的生產提供了充足優質的原料。
某企業負責人 張勇:現在我們小麥胚芽油的提取率是6%,每天大概用到12噸左右胚芽,我們廠周邊有五六家面粉廠在給我們供應這個胚芽。趕上銷售旺季的時候,還需要從其他地區去調取這個胚芽。
目前,公司每年可生產小麥胚芽油60噸,脫脂胚芽粉2000噸,年產值3500萬元。下一步,他們還將延伸小麥胚芽的產業鏈,將這些榨油后的小麥胚芽副產物實現最大化利用。
在山東濱州,這家企業的小麥麩皮高值化綜合技術將小麥麩皮中的高品質膳食纖維進行提取,制作成了高纖維面粉和掛面,讓原來做飼料的麥麩變成了寶貝。
某企業負責人 王濤:極大地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杜絕了加工過程中副產物的浪費。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糧油類副產物,很多已經通過綠色加工技術,提高了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
讓節約成為另一種方式的“增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任何時候,珍惜糧食這根弦都不能放松,糧食減損相當于糧食增產,就是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節糧減損,要瞄準全鏈條綜合施策、做好配套銜接,還應強化科技“硬支撐”,科技賦能,就能不斷探索創新、開拓空間,為節糧減損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面向未來,業內人士建議,還應因地制宜、深挖潛力,持續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取得更多實效,讓節約成為另一種方式的“增產”,只有穩住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才能增強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