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15:54:53
8月2日,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企業拜耳在華140年之際,攜手國內知名劇院式演講平臺造就舉辦主題為“未來大會·洞見生命力”直播活動,共吸引超百萬人次觀看,與多位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探討前沿趨勢。
自2001年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正式發布以來,生命科學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健康、環境和資源等問題中展現出巨大前景。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2年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資金投入將達到1754億美元。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資金投入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資金投入占比也在逐年增長,預計2022年投入將達到1224億元。直播活動中,國際著名神經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表示:“生命科學目前最值得關注的領域之一,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尤其是AI在創新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魯白《我們正進入嶄新的生命科學時代》
近年來,傳統制藥界有一種反摩爾定理,對新藥的研發投入逐年在增加,然后產出逐年在減少。在魯白看來人工智能作為近年凸顯的一個機會,能夠改變沖擊甚至顛覆傳統制藥界的現狀,幫助新藥研發走出困境,大幅降低研發時間和成本,提高成功率。
細胞與基因療法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代表性創新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沙利文《中國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細胞與基因療法市場規模從0.5億美元增長到20.8億美元,預計2025年全球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305.4億美元。2016年至2020年,中國細胞與基因療法市場規模從0.02億美元增長到0.03億美元,2025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5.9億美元。
拜耳正大力投資生物醫學的創新領域,尤其是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過去三年,拜耳投資超過25億歐元建立細胞與基因治療平臺,包括收購 BlueRock Therapeutics和Asklepios BioPharmaceutical(AskBio)。目前,拜耳的創新產品管線已開始得益于強大的、處于臨床前和臨床中期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組合,其中有八個項目處于臨床開發的不同階段,覆蓋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的治療領域,例如在帕金森病、龐貝病和充血性心衰方面的領先項目。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煥民在直播中表示,全球癌癥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醫療負擔。在中國,每年癌癥大概新發病例在450萬,每年死亡人數大概在300余萬,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社會負擔。與此同時,整個癌癥治療過程中,成人癌癥是治療的主體,兒童腫瘤作為一個小的群體容易忽視。全球每年大概有40萬兒童會被診斷出癌癥,但大概有20%的兒童患者無法得到國際認可或推薦的更標準的治療。
王煥民《精準醫療時代下腫瘤治療的趨勢與發展》
傳統的腫瘤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的傳統模式,近些年來開始向精準醫療轉變。精準醫療是指應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等先進的生物技術,從腫瘤的預防,腫瘤的診斷,腫瘤的治療,這些生物的信息會去修正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由此,腫瘤的治療水平會顯著提高,整個社會效益也得到提高,加速大健康趨勢的實現。兒童腫瘤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利用先進的基因組平臺來測序的技術來開發兒童腫瘤生物信息,最終實際上可以用于兒童腫瘤的藥物開發。
王煥民以治療NTRK基因融合的兒童實體瘤的拉羅替尼藥物為例,認為一個藥物就可以挽救孩子的一生,對中國兒童腫瘤工作是一個極大鼓舞。拉羅替尼在兒童腫瘤患者的治療上顯示了良好的效果,總體的客觀緩解率(ORR)高達84%,在前期的兒童腫瘤試驗過程當中也表現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效果。2022年,中國批準了拉羅替尼膠囊藥物引進,專用于兒童腫瘤患者的口服制劑也獲批上市。
2021年,拜耳在全球研發投入超過一半用于處方藥領域,力爭到 2030 年拜耳腫瘤業務躋身全球前 10位,前列腺癌治療新藥諾倍戈?(達羅他胺darolutamide)將是未來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 。
直播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表示利用腸道菌群有望改善人體健康,引領未來健康新趨勢:“腸道菌群是人體的‘微生物器官’。一個平衡的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如果菌群失調,也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比如代謝紊亂、胃腸道疾病、免疫失調、甚至是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營養學、食品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眾多科學家們,都在朝著‘菌群靶向性食品’這一前沿方向努力,我相信公眾將有望在不遠的將來享受到基于每個人的腸道菌群而設計的個性化健康食品,進而改善如兒童營養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
陳衛《從腸道菌群中尋找健康食品的答案》
2021年,拜耳與江南大學和微康益生菌共同合作推出首款益生菌領域產品達益喜?,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達益喜?專為中國消費者打造,是拜耳基于中國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從上萬菌株庫嚴格甄選源自中國腸道環境的專利原生菌,能夠精準調節中國人的腸道健康。
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會長、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直播中建議:“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推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路徑。”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盧寶榮則在直播中表示:“人類餐桌變革的第三個階段,不僅要讓餐桌更豐盛、更健康,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環境美好、農業可持續發展。民以食為天,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可持續、高效能和安全的餐桌生態系統。”
李立明《攜各界之手,向健康未來》、盧寶榮《民以食為天:改變我們的餐桌的農業科技》
在華已經140年的拜耳是基業長青的典范。拜耳是最早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之一,在中國擁有 3 大事業部:處方藥,健康消費品和作物科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陳威如認為,面對世界的急劇變化,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用戶價值、產業價值、社會價值三者的完美融合。
目前中國已成為拜耳全球業務最重要的戰略支柱之一,是拜耳處方藥全球第一大市場、健康消費品全球第二大市場,也是作物科學全球十大市場之一。2021 年,拜耳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近38.56億歐元。拜耳中國傳播副總裁張蕾在直播上表示:“生命科學的發展,帶來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進步。腫瘤病患者有了更好的治療方式和效果,民眾越發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餐桌的食物也更豐富、更營養。‘科技創造美好生活’這一目標形象地詮釋了拜耳的愿景和對生命的敬畏,我們將持續關注生命科學領域,協作創新,共同驅動整個社會的生生不息。”
陳威如《基業長青,探尋企業生生不息》、張蕾《在華140年,攜手共煥無限生命力》
站在 140 年的新起點,拜耳將繼續發揮自身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核心優勢,通過內外聯動的創新優勢賦能患者、消費者、種植者創造美好生活,與中國協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健康需求,確保糧食安全及保障生態綠色發展。拜耳期待與中國人民、行業和國家在共同前進中共謀發展、共享繁榮,煥發無限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