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20:43:48
今晚21:10,陜西衛視《對話書記》節目將播出《楊凌示范區:科技賦能農業 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對話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史高領,聽他講述楊凌示范區緊緊抓住科技“牛鼻子”,加強種業創新和良種良法推廣。全面深化區校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探索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新模式,輻射帶動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增產增收的奮斗故事。
2021年初,楊凌示范區以打造“中國旱區種業硅谷”為目標,成立了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組建了院士領銜的技術創新團隊,建立了小麥等5個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深化區校融合、科企融合,集聚整合種業科研力量和創新資源,推動楊凌成為國家種業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在品種選育推廣方面,2021年全省通過國審的7個小麥品種有6個出自楊凌,43個玉米新品種通過省級以上審定,創示范區歷史新高。國審小麥品種西農511被列為河南省小麥主栽品種之一,去年秋播面積達700萬畝;國審玉米品種陜單650入選2021年黃淮海夏玉米機收五大核心展示綜合表現優良品種,繪就了一粒楊凌種、萬頃豐收田的美好圖景。
早熟、耐密、宜機收品種陜單650,在豐產性、適應性和機收性方面表現突出,農機進地可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果穗剝皮、脫粒等作業,直接收獲玉米籽粒。這打通了陜西春玉米區和夏玉米區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最后一公里”,標志著籽粒直收在陜西省的推廣應用邁上了新臺階。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由楊凌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建設,突出楊凌特色和優勢,聚焦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把楊凌打造成為核心示范、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的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總平臺、總源頭。
小麥條銹病精準化監測預警系統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傳感器系統開發的,主要包括孢子捕捉儀、自主研發的環境監測傳感器和云端數據庫平臺三部分。通過傳感器的監測,孢子的捕捉,結合幾十年來建立的條銹病發生的預測模型進行預測,形成最終的預測結果發布給各地植保站和政府部門,指導病害防控工作。目前,胡小平團隊已在陜西、甘肅、湖北和四川等地設置了小麥條銹病精準化監測預警系統的監測點。
節目首播時間7月25日21點,重播時間7月26日12點05分,歡迎大家打開陜西衛視收看節目。
來源:陜西衛視
編輯: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