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5:49:01
好料養好蝦,博興縣新一茬南美白對蝦喜獲豐收。 資料圖
山東濱州的高永波還記得8年前剛開始養南美白對蝦時的境況:投資建廠失敗,賣掉在博興縣城的房子還債,東拼西湊了一些錢挖了幾個蝦塘做營生。如今,15個2.5畝的池子,每年帶來60-70萬元的收入,早已還清債務的他,又要甩開膀子干,在老蝦塘的基礎上新建2個拱棚,每年少說還能多掙6萬元。
“養優質蝦,飼料是關鍵。飼料好,一斤蝦只用一斤料;要是不好,就得用1.2斤料。”高永波表示,支撐他不斷擴大養殖規模的,除了逐年見好的收益,還有當地穩定的優質飼料供應。
大豆取油后的豆粕是魚蝦飼料的重要蛋白來源,博興縣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大豆種植傳統優勢突出。近年來,該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依托大豆加工和水產養殖兩大農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黃河灘豆、蝦生態高效種養模式,既守穩了“油瓶子”,又促進了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多業協同、綠色循環的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
豆粕有了好去處
6月底,一場及時雨滋潤了魯北大地。在博興縣龐家鎮的農田里,大小農機來回穿梭,伴隨著夏收進入尾聲,當地正搶播玉米、大豆,為秋收高產穩產夯實基礎。
“我縣擁有大豆加工為主的完整糧油加工產業鏈條,年加工大豆400萬噸左右。”博興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李同樂說。坐擁香馳、渤海兩家以大豆加工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當地大豆產業發展基礎雄厚。今年以來,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博興縣加快實施大豆增產計劃,與相關企業深入對接,發展訂單生產,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不斷提升農戶擴種積極性。
龐大加工能力下,卻曾有“大而不細”的煩惱:每年大豆榨油產生的豆粕約280萬噸,除約20%用于精深加工外,大多作為原料直接對外銷售,附加值偏低。
而在距龐家鎮約10公里的喬莊鎮,破題的思路正逐漸清晰。星羅棋布的養殖池內,南美白對蝦長勢喜人,不出一個月,它們將乘著冷鏈物流,到達全國各大城市的餐桌。“每年飼料需求很大,如果缺乏規范,來源和執行標準不統一,對蝦養殖的質量就無法保證。”高永波坦言。借著大豆加工產業的東風,當地的養殖戶用上了高品質飼料,養出的蝦也越來越優質。
近年來,博興縣創新思路、開辟優勢互補模式,明確了“一蝦一豆”作為綠色高效產業發展重點,通過引進美高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飼料加工企業,在促進大豆及其副產品產銷的同時,為養殖戶提供了來源穩定、質量可控的飼料。
好思路帶來了好效益。2021年,博興縣全產業鏈加工大豆346.52萬噸,加工業產值92.95億元,除了豆粕作為飼料外,毛油精煉生產色拉油,精煉過程中產生的油腳也可生產飼料,實現了“吃干榨凈”每一粒大豆。
蝦豆協同共進
6月30日,一場以“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博興縣舉辦。活動承辦方之一,星火鄉村振興研究院負責人劉煥利表示,參與活動籌辦,正是為了在大豆和對蝦兩大特色產業發展基礎上,匯聚政策、科技等多種要素,助力博興縣實現“種植+生產+加工+科技+營銷+旅游”全產業鏈開發。
“一蝦一豆”產業發展方向已經明晰,協同互補將是促進兩大產業同步躍升的現實路徑。
目前,博興縣已投資3500余萬元建設優質魚蝦飼料生產項目,投資2.4億元實施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通過與高校院所合作,將養殖模式由傳統的純精養模式升級為羅非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上糧下漁、小拱棚養殖等多種養殖模式。2021年,實現水產養殖面積8.5萬畝,水產品產值14.5億元,漁業總產值22.7億元。
不斷擴大的水產養殖規模帶來大量飼料需求,倒推產業鏈上游大豆產能的提升。根據相關規劃,博興縣將以沿黃大豆產業集群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北部鄉鎮鹽堿地建設大豆生產基地,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苗木大豆間作等模式,力爭3年內全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進一步滿足大豆加工企業的優質國產大豆原料需求。
“一條從大豆種植與精深加工到飼料生產,再到淡水養殖的協同性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博興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戰勇表示,未來,當地將完善配套政策,著力打造沿黃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帶,促進兩大產業的融合互補,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